﹝秣馬膏車﹞

亦作「膏車秣馬」。為車上油,給馬餵料。指準備起程。語出《唐‧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注一〉。」秣馬,餵馬。《國語‧吳語》:「吳王昏乃戒,令秣馬食士。」《三國魏‧嵇康‧贈秀才入軍詩十九首之十四》:「息徒蘭圃〈注二〉,秣馬華山。」秣,音 ㄇㄛˋ 。

◎〈注一〉徜徉:安閒自在的徘徊。《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向梅根冶後,幾番嘯傲;杏花村裡,幾度徜徉。」亦作「倘佯」。徜徉,音 ㄔㄤˊ 一ㄤˊ 

◎〈注二〉蘭圃:種植蘭草的園地。《舊唐書‧卷三十‧音樂志三》:「桂筳開玉俎,蘭圃薦瓊芳。」

﹝紅塵孽子  比比罪愆之重﹞

生活在世間的眾生,難道都不會想想自己在六道輪迴中會出生為人之「肉體」的原因嗎?紅塵是苦海,是迷鄉,是冤冤相報,是還債清業的空間,不是讓你來這享福造業的場所。有大智大慧者,會利用這空間場所,來悟本返源,來成就聖業佛果的。一般眾生不明此理,不作此想,卻只知道在人世間享福縱慾,殊不知這是再造更多的罪愆,更大的惡業啊!前債未還,後債再起,一眼望去,大都是身背罪業惡債之人;大道難逢今已逢,人身難得今己得,能得人身,已是萬幸之至,若再不好好修行,快馬加鞭,一則了業,再則了愿,誠虔於道的話,等下一次再遇上大道普渡機緣時,亦不知已經在六道輪迴中轉了幾世了。醒醒吧!弟妹們!

﹝紅塵﹞

俗世、繁華熱鬧的地方。以紅之豔色,喻塵世為迷人惑性之地。佛家常以此喻世間。《南朝陳‧徐陵‧洛陽道詩二首之一》:「綠柳三春 〈注一〉暗,紅塵百戲多。」《清‧陳澧‧水龍吟‧詞仙曾駐峰頭詞》:「此夜三人對影,倚高寒紅塵全洗。」

◎〈注一〉三春:春季孟春、仲春、季春三個月。《文選‧嵇康‧琴賦》:「若夫三春之初,麗服以時。」

﹝孽子﹞

造孽之人。惡因、罪過。如:「孽障」、「造孽」、「罪孽深重」。《董西廂‧卷三》:「多情彼此難割捨,都緣只是自家孽。」《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少作些孽罷!」

﹝比比﹞

每每、常常。《唐‧元稹‧白氏長慶集序》:「未幾入翰林掌制誥 〈注一〉,比比上書言得失。」

◎〈注一〉制誥:天子的詔命。《舊唐書‧卷七十二‧李百藥傳》:「自德林至安期三世,皆掌制誥。」《唐‧元稹‧制誥自序》:「制誥本於書,書之誥命、訓誓,皆一時之約束也。」或作「制詔」。

﹝罪愆﹞

罪過。《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念竇娥身首不完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第十一出》:「休悲我枉屈 〈注一〉後,死而無怨〈注二〉。到如今怎知道,番成罪愆。」亦稱為「罪戾」。

◎〈注一〉枉屈:冤枉、冤屈。《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也只為酒後一時戲言,斷送了堂堂七尺之軀;連累二三個人,枉屈害了性命。」

◎〈注二〉死而無怨:即使死了也不怨恨後悔。《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一折》:「與皇家,出氣力,使殺我也死而無怨。」《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吾自有公道斬之,教他死而無怨。」亦作「死而不悔」、「死而無悔」。

﹝春蠶自縛  不能自已﹞

「修行」是解脫,不是牽纏;是求開悟之道,不是求迷惑之途;是證慧性之源,不是得塵性之緣。不要在名利、權勢、貨利上著迷,因為那會束縛著你純淨本性的解脫。因為純淨的本性,乃佛根佛種之源,人人皆具,六境本不攀緣,六識本不住心,慧性本具圓融自在而圓滿。一旦著相,執人我法之別,則將無法得證慧性開悟之境,無慧性之啟,則是非對錯難分,慈悲心難起,同體而大悲之境難現,因而道途難成。所以該放下的,當下一個念,就全放下吧!爭什麼呢?難道一定要爭到三寸氣斷才罷休嗎?當你放下的那一剎那間,束縛你開啟智慧的障礙,自然而然就消弭殆盡了。開啟了智慧後,自然而然能得悟天意,得證天心,證解自在法身,當然,圓滿之境,就在其中矣。

﹝自縛﹞

自我綑綁、自我束縛。《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吉領命,即沐浴更衣,取繩自縛於烈日之中。百姓觀者,填街塞巷〈注一〉。」

◎〈注一〉填街塞巷:將街巷都填滿了。形容人數眾多。《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那曼草坡的人馬,都攢入府裡來,填街塞巷。」

﹝處污泥而不諳  於淄涅而不知  求貨利之無窮  棄本源之不省﹞

世間眾生,常不以世間為罪孽淵藪之地,以無窮無盡之妄念妄行,來種下了無邊無量之罪愆,身在穢地而不知其穢,卻認為是樂鄉仙境,如:好淫慾之人,將淫慾之縱容,認為就是仙境樂土,樂此不疲;如:貪錢財之人,日以繼夜,沉迷在金錢遊戲與貪多不厭的生活當中,認為擁有錢財,就是擁有一切,多多益善,得不到時,就想盡辦法,偷拐強騙樣樣都來;不知自己的靈性佛性,善根善種,已在暗無天日的環境當中,卻認為這種沒有光明的靈性世界,就是極樂仙境。因此,無窮的欲望,造成無窮的罪業;無盡的妄行,造成無量的罪愆。而自己本來的光明德行,本就具備之佛性善種,卻蕩然無存而不知其所,這就是一般眾生之所以難渡,主考之所以嘆息之所由也。

﹝淄涅﹞

用黑色來染黑,結果還是黑色,變不了白色。意謂沒那個本事修道,就是沒辦法修道,縱使天道再好、再珍貴,本性不好,沒到修行所需之份上,所修之道業,自然就無所成就。淄,染黑、玷汙。《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涅,用黑色染、染黑。如:「涅面」、「涅字」。《論語‧陽貨》:「不曰白乎,涅而不緇。」《晉‧陶淵明‧自祭文》:「寵非己榮,涅豈吾緇。」淄涅,音 ㄗ  ㄋ一ㄝˋ 。「淄」同「緇」。

﹝老態龍鍾﹞

形容年老體衰,行動遲緩不靈活。《宋‧陸游‧聽雨詩》:「老態龍鍾疾未平,更堪俗事〈注一〉敗幽情〈注二〉。」亦作「老邁龍鍾」。

◎〈注一〉俗事:日常生活裡的雜事。《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嘗與兄徽之、操之俱詣謝安,二兄多言俗事,獻之寒溫而已。」《紅樓夢‧第七十一回》:「事事我常勸你總別聽那些俗話,想那俗事,只管安富尊榮纔是。」

◎〈注二〉幽情:深遠的情思。《文選‧班固‧西都賦》:「願賓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西湖佳話‧靈隱詩跡》:「夏之日,風冷泉亭,可以蠲煩消暑,起人幽情。」

﹝豈知歲月不居  一去不返  童年既逝  豈有年光倒流  老態龍鍾  豈能青春之顏﹞

歲月是最無情的,是任何金銀財寶買不來的。方見童顏,倏忽耄耋之態;才見壯年,復睹荒煙之墳。綜觀古往今來多少英雄漢,於今何在?多少傾國傾城佳人,骨灰殘骸何存?今月曾照古人,然今月卻不見古人,人之一生,如夢幻泡影,一生如同在作夢般,夢裡或許高官厚爵,或許妻妾成群,或許金山銀山,當夢醒時刻,見了閻王,才曉得滿身罪孽,要後悔時,卻早已魂飛魄散,罪愆輕一點的,或許還能再復人身;罪孽深重的,被打入畜生道也不無可能。眾生之所以捨不得世間的一切,就是因「慧性」沒有開啟,沒有「慧性」作為修身基礎,結果到最後一口氣斷了的時候,眾生仍然還是眾生,成就不了聖業。不要以為修行是老人家的事,是老了以後才需要做的;道程千萬里,奔近一程近一程;天路難行,登高一寸近一寸,這不需要年齡來區別,當下就能開始做的。今日若不修,等到老了,病體纏身無法走動之際,再想要有所作為,可就什麼都來不及了!

﹝盛筵既散  豈能再集乎?父母去逝  豈能返陽乎?﹞

常言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主考這一段話所要表示的,其實就是要我們珍惜「當下」;在這個「當下」,有沒有我們還沒有去做的?有沒有什麼事還沒有去盡心盡力的?百善孝為先,想要行善立德,哪怕是做了一大堆功德,還不如從「孝」之實踐來得快、來得真實。孝道是人道之根本,是綱紀倫常的本源,孝道不行而能成就天道者,天下無此道理。孝不是供養父母,就算是行孝;孝之一義,實踐在成全父母,渡化父母能修行修道之基礎上,父母若能修道行道,其實是做為子女最大的福份;天地因果循環很公平,你能盡孝於父母,子孫後代也會盡孝於你;若不孝於父母,子女必不孝於你,這是天理。

曲終人必散,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這也是天理;然而在這曲終與盛筵將散之際,想一想,有沒有什麼事該做而還沒做的?如果有,在這即將散席與曲終之際,從當下這一刻起,趕快去做;如果從修道的角度來看,在人生盛筵還沒結束之際,好好想一想,自己是否曾經盡心盡力於天道的弘揚?有沒有徹底的去體悟天道的精髓?有沒有想辦法多讀一點聖賢教誨的書?有沒有戮力於十條大愿的完成?趁現在還有人間生命的當下,快去做吧!

﹝盛筵﹞

盛大的宴會。《唐‧王勃‧滕王閣序》:「勝地〈注一〉不常,盛筵難再。」

◎〈注一〉勝地:以風景優美而著名的地方。《儒林外史‧第九回》:「少年名士,豪門喜結絲蘿;相府儒生,勝地廣招俊傑。」

﹝人間地獄兩茫茫  天堂客寓路遙遠﹞

人間與地獄,其實都是在同一個空間,不妨先想一下每天在餐桌上所看到的景象,雞鴨魚肉,有炸的、炒的、煮的、蒸的、還有生食的。對被殺之動物而言,這就是牠們的地獄受苦實際景象,在人間卻被喻之為美食或美味;試觀想一下,如果你是餐桌上的那一條「清蒸石斑魚」,從被殺的那一剎那開始,從驚恐萬分的看著自己被一刀一刀的分解、清洗;接著,被放入蒸籠裡把你給蒸熟了;最後,餐桌上的每個人再往你身上東挖一塊,西切一塊,放入口中,細嚼慢嚥,再讚嘆一聲,好吃!請問,如此待遇,是不是如同在地獄受極刑苦刑般,如果你能同感身受「魚」所受的苦,那同樣的,你就能體會到「佛」也在同感身受「眾生」所受的苦。因為魚也是眾生所受六道輪迴業報的一環,從魚所受業報之苦,可以直溯其魚之所以為魚,都是前世造惡造孽所致,今世的惡報,皆是前世所作所為而來。所以能同體大悲,感同身受,不只主考如此,千佛萬祖,萬仙菩薩,諸天神聖皆是如此。

茂田師兄以其佛境之大慈悲心,悲天憫人,苦口婆心,一再勸化人心向善,就是在與我們感同身受於紅塵孽海中,載浮載沉的同等心境,一如我們也能感受被殺動物之心境。我們不能預知未來,但三天主考能,三天主考早已知我們將來的下場會如何了,所以不辭艱辛,一再地降世飛鸞,能救一個是一個,縱使罵祂、毀謗祂的人,祂還是不放棄救你。同是一門師兄弟,同是上帝兒女,我們為什麼就不能體會主考的用心呢?

所以主考在這一段話中訓諭著:眾生奔馳於人與鬼兩途,絡繹不絕,迷迷矇矇,渾渾噩噩,一世結束,一世又來,然而對於回天之路,卻漸行漸遠,不知人間只是暫居而已,若不痛下決心修行,了夙業,了大愿的話,要回理天,恐怕是不容易的。

﹝茫茫﹞

不明的樣子。《宋‧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客寓﹞

在人間為客,在世間寄居,喻不能久居。寓,寄居。如:「寓居」。《孟子‧離婁下》:「無寓人於我室,毀傷其薪木。」《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傳四‧蘇舜欽傳》:「舜欽既放廢,寓于吳中,其友人韓維責以世居京師而去離都下,隔絕親交〈注一〉。」

◎〈注一〉親交:親近的友人。《三國‧魏‧曹植‧箜篌引》:「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

﹝吾茲不樂  聖業不修  明日若樂欲修  亦無人身﹞

修行在「誠」之一字,唯有至誠,方有所得。誠者,唯精唯一,至死不渝;如「滴水穿石」,誠之功也;如「天地運行」,天地之誠也;天有澤被群生之恩而無私,地有承載萬物之德而不棄,永不間斷,是天地合其「誠」之大成也;故法天象地,自強不息,是聖賢所學之道。縱觀世道人心,於聖道之學,或謂時間不宜,或謂空間不適,或謂今日不樂,或謂人事繁忙,忽作忽輟,忽進忽退,皆非君子賢人之所為也。故《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亦云:「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此謂之其理也。

是日已過,時間寶貴;一日不修,則失一日之得,一年不修,則敗其一年之德;觀去歲之今日,與今歲之今日相比,得者何也?失者何也?有者何也?無者何也?進者何也?退者何也?德業之積,如天地之功,須日以繼夜,永不停息,方有所得;歲月之勤,在於誠者之功,勤能補拙,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以誠格天,建德如取水,隨手可拈,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人生不過百歲,得失之間,亦在這百年之中;可得其德者而不建,寧失其德者而不惜;壯時不修老來修,生時不修死後悔,何愚至此?三寸氣斷,隨時將至,莫待魂飛魄散,荒墳野外泣無聲之際,悔之!嘆之!

﹝力茲得放縱不省  任本性之流離  意馬之胡鬬﹞

放逸之心,是修行的最大阻礙;心猿意馬,是妄念妄行的元凶。一念之間,可以十萬八千里飛躍而迷失本源;一意之間,可以萬馬奔騰亂竄而擾亂本性。修行境界,不在言語文字之間,而在證悟證解,在於「感而遂通」之間。當下有念,覷破這個念;觀念而無念,觀空而不空,似空非空,寂寂然然,若存若無,似有似無,有念如何?無念又如何?有意如何?無意又如何?有念不住心,念何所往?有意不住心,意何所往?心念無所趣,自能清靜純淨;不住於心,諸境將不存,又何畏於攀緣攀境之懼!修行者無所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何懼之有?

眾生皆有佛性種根,以「德」為引,佛性必出;無德者必無善根,無善根者必無德行,故德之成者,乃立基於「善根種性」之有無。善根種性,源於一念之間,無有言語,不立文字,自自然然契合於萬念之中,純純淨淨契機於萬行之中,心之所至,善念隨之,意之所往,善念不離;念念皆善而不離眾善,一切心自然不離一切善,一切善自然不離一切德,故德業必成,德業既成,道果必得,道果既得,則封號於天,定鼎於地,佛果必成。

﹝意馬﹞ 

「心猿意馬」之簡稱。佛教以猿馬性喜外馳來形容眾生的心,不能安住,喜攀緣外境。《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後用來形容心意不定,不能自持。《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俺從今把心猿意馬緊牢栓,將繁華不掛眼。」《警世通言‧卷二‧莊子休鼓盆成大道》:「那婆娘心猿意馬,按捺不住〈注一〉。」亦作「意馬心猿」。

◎〈注一〉按捺不住:無法抑制、忍耐。

﹝歲不我與﹞

時間不等待我們。比喻錯失時機,後悔莫及。《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晉書‧卷五十一‧束傳》:「且歲不我與,時若奔駟,有來無反,難得易失。」亦作「時不我與」。 

﹝鵬程萬里﹞

大鵬一飛數千里。典出《莊子‧逍遙遊》。後比喻前程遠大,不可限量。《明‧楊珽‧龍膏記‧第九齣》:「莫嘆儒冠 〈注一〉久誤身,鵬程萬里終當奮。」今常用作臨別贈語。亦作「萬里鵬程」、「萬里鵬翼」。

◎〈注一〉儒冠:儒生。《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宋‧陸游‧謝池春‧壯歲從戎詞》:「朱顏青鬢,擁彫戈西戍。笑儒冠自來多誤。」

﹝為道奮力  金榜提名﹞

修道的終極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要修道?聽到很多人說:修道就是要回理天!若再問:回理天做什麼?回答是:做仙做佛啊!再問:做仙做佛幹什麼?回答是:享福啊!那理天千佛萬祖都下凡幫辦助道,怎麼祂們都那麼笨,不在理天永享天爵,何必風塵僕僕的來世間,到處飛鸞勸化人心,還倒裝下凡助道?甚至還有被眾生罵的?

是的,修道可以回理天,不過那絕不是目標;修道可以永脫三界之外,脫離六道輪迴之苦,這也僅僅是過程,也不是目標。如果單單把修道可以回理天當成目標的話,那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慈大悲之大愿,不就是個傻瓜在做的事嗎?

修道有所成就的話,回理天、成仙成佛都是必然的結果,那是修行的「結果」論。如果從「目標」的「角度」來看,真正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推道訓俗,普渡三曹」。將天道的精諦傳之天下,使天下眾生皆能蒙其利,得其澤,這才是修道的目標。真正的修行者,不會在乎是不是會回理天當仙當佛的,反而在乎的是,如何為天下眾生謀其永久可以成就聖業的言論、功勳與德行,讓眾生有所遵行之依據,有所學習之方法。佛家常說:一心歸命於西方極樂世界;就算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了,那回頭看看紅塵的眾生還在受苦受難時,該怎麼辦?總不能自己當佛去了,眾生丟了不管?佛是無量無邊、大慈大悲的,當佛知道眾生還在受苦受難之際,絕不會自己在西方極樂世界享福,肯定會再次來到人間,再次為渡化眾生而鞠躬盡瘁的。佛尚且如此,萬仙菩薩,諸天神聖未嘗不是如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天下眾生之苦為己之苦,先憂其憂,後樂其樂,己渡而後渡人,己正而後正人,己達而後達人,推道而訓俗,為道盡心戮力,上探天心,下極四方,體悟慧性,證解佛性,如此,何患道業未成,道果難得?

﹝奮力﹞

奮發用力。《三國演義‧第二回》:「遂奮力提刀上岸,揚聲大叫,東西指揮,如喚人狀。」

﹝金榜題名﹞

金榜,科舉時代殿試揭曉的榜單。金榜題名指考試被錄取,名登金榜之上。《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旬日〈注一〉之間,金榜題名,已登 三甲 〈注二〉進士 〈注三〉。」《明‧高明‧琵琶記‧伯喈牛宅結親》:「這姻緣 〈注四〉不俗〈注五〉,金榜題名,洞房花燭〈注六〉。」亦作「金榜掛名」。

◎〈注一〉旬日:十天。

◎〈注二〉三甲:科舉時代進士殿試後所分的 一甲 、 二甲 、三甲等三個等級。

◎〈注三〉進士:科舉時代的科目。隋煬帝選拔人才,設進士科,唐宋因之,其時凡舉人試於禮部合格者,稱為「進士」。明、清之制,會試中式,殿試後賜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皆通稱為「進士」。《紅樓夢‧第二回》:「已會了進士,選入外班,今已陞了本府知縣。」

◎〈注四〉姻緣:男女成婚的緣分。《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開言成匹配,舉口合姻緣。」《西遊記‧第三十一回》:「那公主果然依行者之言,往僻靜處躲避。也是他姻緣該盡,故遇著大聖來臨。」

◎〈注五〉不俗:不凡庸、不淺陋,不同於一般流俗。《儒林外史‧第一回》:「自小看他長大,如此不俗,所以敬他、愛他,時時和他親熱,邀在草堂裡坐著說話兒。」《紅樓夢‧第三十七回》:「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詩社,咱們就是詩翁了,先把這些姐妹叔嫂的字樣改了纔不俗。』」

◎〈注六〉洞房花燭:深室中點燃著彩飾的蠟燭。後用於指新婚。《北周‧庾信‧和詠舞詩》:「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宋‧劉克莊‧答方氏婚書又請期》:「洞房花燭,將遂于結褵。」亦作「花燭洞房」。

〈第一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