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億萬而弗辭  踏水履火而不推﹞

為了挽救億億萬萬眾生的性靈,而不會有所拒絕,哪怕是風餐水宿,赴湯蹈火,也不會推辭退怯。天道宗旨是三曹普渡,理天千佛萬祖尚且奔波倒裝下凡助道,身為道中一份子,當然責無旁貸。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大道聖理真傳,還是得由我們來負責。不要以為修道傳法,代天宣揚,只是辦辦道、吃吃素就可以完成的;三曹普渡,何等艱鉅?傳法宣道,何等精微?代天之任,何等沉重?己未達,何以達人?己未立,何以立人?己未悟,何以渡人?

﹝天人賓服﹞

不管是天界的神明,還是世間的人,都會佩服你的德行與賢明。賓服,佩服之意。賓,歸順、服從。《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百姓充實〈注一〉,四夷〈注二〉賓服。」

◎〈注一〉充實:豐足充滿。《孟子‧盡心下》:「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文選‧班固‧公孫弘傳贊》:「海內乂安,府庫充實。」

◎〈注二〉四夷: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總稱。《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文選‧左思‧魏都賦》:「以娛四夷之君,以睦八荒之俗。」

﹝士庶﹞

士人和百姓,亦泛指人民。《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傳》:「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注一〉,歸虞者百餘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注二〉,流民 〈注三〉皆忘其遷徙〈注四〉。」《唐‧元稹‧陽城驛詩》:「我實唐士庶,食唐之田疇〈注五〉。」

◎〈注一〉黃巾之難:亦作「黃巾之亂」。發生於東漢靈帝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六年〉的大規模民變。黨錮之亂後,政治黑暗,社會不安,鉅鹿人張角組織太平道作亂,因參加亂事的人都在頭上裹著黃巾,作為標幟,故史稱為「黃巾之亂」。

◎〈注二〉生業:產業、職業。《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餘金錢衣食,人皆以為不治生業而饒給。」《紅樓夢‧第六十八回》:「女婿現在纔十九歲,成日在外嫖賭,不理生業。」

◎〈注三〉流民:遭遇災禍而四處流徙的人。《史記‧卷一○三‧萬石傳》:「元封四年中,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公卿議欲請徙流民於邊以適之。」

◎〈注四〉遷徙:搬移、遷移。《禮記‧月令》:「季夏行春令,則穀實鮮落,國多風欬,民乃遷徙。」《老殘遊記‧第十四回》:「如果可以一勞永逸,何不另酬一筆款項,把百姓遷徙出去呢?」

◎〈注五〉田疇:田地。《國語‧周語下》:「田疇荒蕪,資用乏匱。」《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想當初你夫主遺留,替你圖謀,置下田疇。」

﹝臭名﹞

惡名。《紅樓夢‧第六十五回》:「到那時,白落個臭名,後悔不及。」

﹝自作自受﹞

自己招惹事情,由自己承擔不良的後果。因果循環也是這個道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都是從「自作」而來,繼而「自受」其因。《水滸傳‧第二回》:「這個不妨。若是打折了手腳,也是他自作自受。」《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他這會兒不說保養著些,還要捉弄人。明兒病了,叫他自作自受。」

﹝易如反掌﹞

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到。《北史‧卷三十八‧裴佗傳》:「以國家威德,將士驍雄,汎蒙汜 〈注一〉而揚旌,越崑崙而躍馬,易如反掌,何往不至。」《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以明公之神武,撫河朔 〈注二〉之強盛,興兵討曹賊,易如反掌,何必遷延日月。」亦作「易如翻掌」、「易於反掌」。

◎〈注一〉蒙汜:古代傳說中的日落之處。《楚辭‧屈原‧天問》:「出自湯谷,次于蒙汜。」汜,音 ㄙˋ 

◎〈注二〉河朔:泛指黃河以北的地方。《書經‧泰誓中》:「惟戊午,王次于河朔。」《三國志‧卷六‧魏書‧袁紹傳》:「威振河朔,名重天下。」

﹝吾之苦難  至今未與弟妹表白  誠是人世  未有如余之苦哉﹞

我〈三天主考〉的痛苦與艱難,至今我都不曾對弟妹表白過,就算在人間,也沒有人受的苦,會比我受的苦,還要深、還要重。簡單的一段話,道盡了三天主考的心酸血淚;或許我們是凡夫俗子,不能得知理天在運作「三曹普渡」的模式與過程,千佛萬祖都離位幫辦助道,紛紛倒裝下凡,救渡九六原人,然唯有三天主考會以「師兄」的身份,以「兄長」的立場,一一耳提面命,甚至指名道姓,要某些人改過向善,要某些人在哪些方面要特別注意;從心性的修行,到生活起居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都在關心著、注意著。有鼓勵、有呵責、有嘉勉、有懲罰。我們不過是凡塵俗子罷了,竟然還能受到佛界來的高真之特別關懷,這是主考悲天憫人的顯現,也是身為天下道親之兄長,在盡其「無量悲心」的最佳寫照。

我們不妨想一想,天下有多少道親?主考在關懷我們這些不成材道親之外,還要天下四處到處飛鸞,勸化人心,連後天鸞堂也不例外;同時又負有即將在「天曹」成仙成佛,成聖成賢的修行者之審核、監督、考驗之主考官;不僅如此,「地曹」陰界鬼卒的修煉、勸化、昇遷至氣天的神格高低,都在主考的審核、監督、考驗下才能完成。這是已證佛果的慈悲心懷,亦是身為師兄者,不忍天下眾生玉石俱焚的同體大悲之心。

縱使主考如此的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於其天職,在道場裡還是被罵、被責備、被質疑!被誰罵?就是自以為是,自以為道行功德圓滿的一些道中前輩罵;當主考封某人為「道長」之際,罵聲就出現了,說:「不公平!我修了幾十年的道,吃素吃了一輩子了,功德不是很高嗎?為什麼不封我而封別人呢?」主考是三歲歸空,很多道中前輩打從心眼起,就根本瞧不起這一位三歲就歸空的師兄,想著自己修行了一輩子,吃的鹽都比你「三天主考」吃的米還多,難道還要聽你三歲就歸空的小孩子所講的話嗎?有這想法的道中前輩,不在少數,所以主考寫的聖訓,所講過的話,這些不知「天命」的人,就當成馬耳東風,聽不進去了!

所以三天主考自訴難為,以悲天憫人對著天下眾生推心置腹之際,所得到的竟是腹誹心謗,狼心狗肺的回報之論;主考說的苦難,其實真正的用意,是在喻指眾生之苦難啊!喻連我具有佛界圓滿之境者,尚有「苦難」之言,你們這些眾生怎麼會沒苦難呢?誰說佛是沒煩惱的悟者,佛尚有「三不渡」之言,怎會沒煩惱啊!煩惱什麼?煩惱著眾生未得渡啊!天路本來就難行,要靠一步如深淵,半步如履冰之修行才能走得安穩,沒有捷徑,沒有取巧,更沒有所謂要「大義滅親」才能修行的道理。而是扎扎實實、誠誠懇懇,從一念之善開始的,從念頭的純淨純善為起端,若有私心作祟,若存目的之遂,那就離修行之路漸行漸遠,而非漸入佳境了。而修行也不是這一輩子說想修就能修得成的,那還要有所善根,而這善根之源,來自累世累劫不斷累積而來的。善根若不宿植,縱今世偶遇佛緣,還是會被自己的三世因果牽著走,最後終不免離經叛道,終不免身敗名裂。所以說,有天職者,先別高興,先別頤指氣使,盛氣凌人,先看看自己的德行夠不夠格任這天職之重責,再想想自己三世因果所累積而來的罪愆與智慧,夠不夠德糧與慧性來承擔這天職之重負;如果對自己還有所存疑,筆者給一句良心話,儘快辭去這天職,不然必定受考,必定墮淵。

自己到底有多少知識?多少德行?多少品格?多少道行?旁人或許不知,但是天知、地知,還有自己最清楚。或許欺己欺人、一付道貌岸然可以不被發覺,然大道青天不可欺;會欺天欺地的人,天底下還有什麼不敢欺騙的呢?書讀得少,不妨害修行之路,但書讀得多,確是可以增加智慧;智慧若開啟,修行之路會減少很多的阻礙,會順利和諧。智慧若不開,縱使吃了百年素,還是凡人啊!既入聖門之道,聖賢之理,總該學吧?佛法妙諦,總該悟吧?聖賢之道,一不學、二不看、三不讀、四不悟,天道是如此修的嗎?三曹普渡是如此渡的嗎?性理真傳是如此傳的嗎?代天宣化是如此代的嗎?代師傳道是如此傳的嗎?天道淵源,一不知、二不懂、三不學、四不問,如此之修道者,縱有天命之職又如何?充其量只是在做「當仙當佛」的夢,只是在自作孽罷了。

﹝苦難﹞  

痛苦和艱困。《文選‧顏延之‧秋胡詩》:「有懷誰能已,聊用申苦難。」

﹝飲泣吞聲﹞

噙著眼淚,強忍悲傷,不哭出聲音。亦作「吞聲飲泣」。       

﹝咽嗚﹞

亦作「嗚咽」。悲傷哭泣。《紅樓夢‧第三回》:「摟了黛玉在懷,又嗚咽起來。眾人忙都寬慰解釋,方略略 〈注一〉止住。」《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亦作「於邑」、「嗚唈」。嗚,音一ㄝˋ 

◎〈注一〉略略:稍微。《文明小史‧第三十二回》:「馮主事略略放心,約定他們後日議事。」

﹝放命﹞

任命。放,任官職,多指京官外任而言。如:「外放」、「下放」。《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賞了頭等官加了個副都統銜,放了烏里雅蘇臺 〈注一〉的參贊〈注二〉大臣了。」

◎〈注一〉烏里雅蘇臺:地名。位於杭愛山西南麓,舒魯金河北岸。海拔約 一千八百二十五公尺 。東通庫倫,西達科布多,自古為軍政中心,是科布多盆地東部重鎮。

◎〈注二〉參贊:職官名:〈一〉清於外蒙古、新疆等地設置參贊大臣,以輔佐將軍辦理軍務。〈二〉 清末於東三省總督及西藏辦事大臣之下,各置左右參贊。〈三〉 清朝於外國公使館置參贊,掌佐公使辦理外交,有一、二、三等之別。

﹝庶竭駑鈍﹞

才能低下愚鈍,常用為自謙之辭。《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庶竭駑鈍,攘除 〈注一〉奸凶。」《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老臣雖駑鈍,願隨將軍一往。」

◎〈注一〉攘除:排除、鏟除。《後漢書‧卷二十八上‧馮衍傳》:「攘除禍亂,誅滅無道。」攘,音  ㄖㄤˊ 

﹝陳鄙微力﹞

顯我淺薄,微不足道之力。為三天主考自謙之辭。陳,張揚、顯示。《禮記‧表記》:「事君欲諫不欲陳。」《唐‧韓愈‧愛直贈 李 君房別詩》:「勇不動於氣,義不陳乎色。」鄙,粗俗、低賤。如:「卑鄙」、「鄙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注一〉,未能遠謀〈注二〉。」

◎〈注一〉肉食者鄙:肉食者,吃肉的人,比喻享有厚祿的高官。肉食者鄙指有權位的人眼光短淺。

◎〈注二〉遠謀:深遠的謀慮。《唐‧賈至‧送友人使河源詩》:「舉酒有餘恨,論邊無遠謀。」或作「遠圖」。

﹝迷津﹞

引申為錯誤的道路或方向。《紅樓夢‧第五回》:「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萬丈,遙亙千里,中無舟楫〈注一〉可通。』」

◎〈注一〉舟楫:船隻。《後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方今上無天子,下無方伯,若涉淵水而無舟楫。」《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盤桓﹞

徘徊、留連不前。《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景翳翳 〈注一〉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注一〉翳翳:隱約不明的樣子。

﹝狼狽﹞

比喻情勢窘迫,進退兩難。《文選‧李密‧陳情表》:「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亦可比喻身心困頓疲乏。《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朝廷大典,李大人耑要借光〈注一〉,不想先生病得狼狽至此。不知幾時可以勉強就道?」

◎〈注一〉借光:比喻憑借他人而獲沾利益。《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久聞世兄才品過人,所以朝廷仿古徵辟大典,我學生要借光,萬勿推辭。」《紅樓夢‧第二十二回》:「林黛玉冷笑道:『你既這樣說,你特叫一班戲,揀我愛的唱給我看,這會子犯不上跐著人借光兒問我。』」

﹝罰諸不肖者,旁云不服;賞諸賢能者,亦云不該﹞

每當我〈三天主考〉處罰無賢德者,或常犯錯誤者時,或百叩首、千叩首,或記警告、記過時,總是有人說:「不服氣。」當我封賞對天道有功者,予以嘉獎、或記功、或敕封天職時,也總是有人說:「不應該封賞的。」賞善罰惡,陟罰臧否,是天經地義的事。但不管我怎麼做,總是有人反對。

前面筆者曾言,天道中的前賢,對於三歲即歸空的茂田師兄,是打心底瞧不起的。三歲就歸空,能有什麼成就呢?三歲就歸空,就算出生即開始修道,比起有些道中前輩,吃素吃了三十年來說,根本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們也把話說白了,就是你三天主考說的話,所寫的訓諭,我們一概不予以認同與承認。可悲啊!修道修了一輩子的前賢們,難道會不知道「一生補處」的道理嗎?難道會不明白「師兄弟」的緣起之理嗎?筆者感慨萬千,當初師尊一歸空,不是有很多老前人即叛師背道而去的嗎?美其名為接師母之金線,說穿了,就是看不起,瞧不起你天然古佛的,尤有甚者,硬是編了一套連自己人都不相信的理論,將道盤分一半由師母共同來掌盤,捏造了在八卦爐中同領天命的天大謊言。這就是擺明著,你說你是萬國教主,我們就不相信,這與看不起、瞧不起茂田師兄三歲歸空一樣,一個小孩子,憑什麼罰我?憑什麼封賞他人?

修行之路難行,言行舉止、一念之間,有錯有過,有幻有虛,在所難免,聖人尚有三分過,況凡夫俗子。然聖人不二過,不失其聖者之德,而凡夫俗子若知錯能改,則非聖必賢;放下屠刀,都能成佛了,有過即改,又怎能不會成佛呢?

﹝不肖﹞

不賢,無才能。《禮記‧中庸》:「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明‧王世貞‧鳴鳳記‧第十四齣》:「古人自以不能進賢,退不肖,既死,猶以屍諫。」

﹝若使汝為主考  汝當何以為哉﹞

這一段話,看了令人心酸不已,心慟悲哀,油然而生。眾生何德何能,能膺此天大重擔?天曹、人曹、地曹主考官之職,又豈是凡夫俗子的那些前輩們,所能想像於億億萬分之一的。遠的先不談,先看看近的吧!這些自以為功德無量的前輩們,不妨先從「慧性」與「慈悲」之層次上,先掂量自己的份量,這與書讀得多不多無關,而是從「智慧」與「慈悲心」的層面上來論。

首先,用自己的「智慧」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可能是為了「一生補處」而來人間?理無偏滿,縱佛界之境者,尚須再來世間一次,補其累世累劫所修,而尚未圓滿之果;愚凡眾生的我們,是否俱足這一完美條件,我們是否也有累世累劫曾經苦修苦煉的無量萬行功德前緣,如果你的智慧告訴你有的話,那你今生今世必成佛果,而能悟證自己有這「一生補處」智慧的人,想必也不會在背後妄論人之是非,也不敢在背後妄斥「主考」公不公平之論了。

其次,從「天職」的角度來想一想,能負擔起「神人鬼」之主考,也就是三曹:天曹、人曹、地曹的主考官,需要多少多大的功果能量才能承擔?理天千佛萬祖當中,也只有一位「三天主考」,別無他佛可以承擔,何故?有「佛」之稱號者,各有其天,各有其淨土,主考不安閒於其淨土修行,卻寧可風塵僕僕,苦口婆心,不厭其煩,一再地降凡飛鸞批訓,一再地勸化人心,一再地鼓勵有德有賢才者,加鞭於為道戮力,悟法於為道弘法,如此大慈大悲之主考,竟然還有人會在背後瞧不起,甚至不屑。主考之所以有「若使汝為主考,汝當何以為哉?」之嘆,不是在埋怨天職難為,而是在嘆息眾生難渡啊!眾生們可以體會茂田師兄之心意嗎?

﹝若欲返理  快馬加鞭  廣行陰德﹞

若想永脫三界之外,離六道輪迴之苦,而永享天爵的話,就要再更加努力,快馬加鞭,廣行陰德之功。德行之修為,不在表面功夫,不在譁眾取寵,不在有所為而為,不在每天的燒香拜佛,更不在平常的辦道助道上面。筆者先舉個例子,很多人認為茹素功德大!那牛馬羊也是眾生,也是一輩子茹素,那牛馬羊的功德不就圓滿無缺了嗎?非也,茹素之真諦,是在斫斷今世造業之因,與德行修為不相關,佛口蛇心的人,多的是;我們常常看到某些人在講經說法,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一付道貌岸然樣,一付看似德行修為很好樣,這些都是表面功夫;我們應該從「慎獨」的角度與層次來看,從「一念之間」的「誡慎恐懼」來看,才能看出什麼才是真正的德行修為。

無德之人,特別喜歡做表面功德。聽到可以買動物來放生,趕快捐錢給寺廟或某些團體花錢買動物來放生;而賣動物的商家,聽到生意上門了,再趕緊找人到山裡或海裡,想辦法抓來動物賣給你,你再拿去山裡或海裡來放生,再加上還要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放生功德簿上,自己名字還不夠,還要再加上全家大小的名字,美其名為做功德;請問:如果你是被放生的一條魚,莫名其妙的被抓來,再莫名其妙的被放回海裡,如此折騰下來,或許遍體鱗傷,或許斷鰭傷鱗的,而把你抓來的人賺了錢,把你買來放的人,卻被稱為做功德,你會做何感想?功德的建立,在他們眼中,很好做的,花錢買就有了,而且中間還存有金錢交易買賣的弊端,是否有人從中獲取暴利,不得而知。

而有德之人,是絕不會做這些事。真正有德之士,連起心動念都是善的,都是無所求的,一不求「功德」之虛名;二不求人知,總是默默在做,不會敲鑼打鼓,到處宣揚,還唯恐天下人不知;三不求利,不為利誘。不只無利可圖,甚至還要自掏腰包來做事。有德之士,會一輩子堅守這信念,鞠躬盡瘁,至死不渝。

德行的建立與基礎,是從「一念之間」的「誡慎恐懼」開始的,是從「一念之間」的「純善無惡」開始的。這就是內在心性的德功,是成聖成賢,成仙成佛的種根,也就是主考所說的「陰德」之真諦,因為會誡慎恐懼、純善無惡於一念之間的人,自然而然在舉手投足之間,在行住坐臥之間,在起心動念之間,都能契機於天之所欲,了悟於眾生之所需,因此所作所為,都是順乎天意,合乎人道、天道的要求。這種心境,如此慧性,自然而然能開啟無量智慧,自然而然能利益眾生,自然而然能悟解佛法精諦,自然而然能成就聖賢之道。

﹝快馬加鞭﹞

對跑很快的馬,再加以鞭策,使它跑的更快。形容快上加快。《明‧徐‧殺狗記‧第十七齣》:「何不快馬加鞭,徑趕至蒼山,救取伯伯。」

﹝陰德﹞

不被人知道的德行。《漢書‧卷七十四‧丙吉傳》:「臣聞:『有陰德者必饗其樂以及子孫。』」《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他家祖上幾十代行醫,廣積陰德,家裡也掙了許多田產。」亦稱為「陰功」、「陰騭」。

﹝同流合汙﹞

隨世浮沉。語本《孟子‧盡心下》:「同乎流俗 〈注一〉,合乎汙世。」後多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三俠五義‧第一一二回》:「那一派的驕侈倨傲 〈注二〉,同流合汙,已然習慣成性。」

◎〈注一〉流俗:流行於社會上的風俗習慣。《禮記‧射義》:「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注二〉倨傲:驕慢不恭。《荀子‧不苟》:「小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文明小史‧第四十七回》:「你瞧他那副倨傲樣子,比誰還大。」

﹝與世沉浮﹞

亦作「隨世沉浮」。自己沒有立場,順從世俗的觀點。《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劉巴傳‧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賢傳》:「若令子初隨世沉浮,容悅 〈注一〉玄德,交非其人,何足稱為高士〈注二〉乎?」亦作「隨俗浮沉」、「隨俗沉浮」。

◎〈注一〉容悅:曲意逢迎以取媚於人。《後漢書‧卷六十六‧陳蕃傳》:「是非不諫,則容悅也。」《唐‧韓愈‧為河南令上留守鄭相公啟》:「以為事大君子當以道,不宜苟且求容悅。」

◎〈注二〉高士:品德高尚而隱居不仕的君子。《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傳》:「吾 聞魯仲連 先生,齊國之高士也。」《唐‧儲光羲‧田家雜興詩八首之六》:「楚山有高士,梁國有遺老。」

﹝卑鄙﹞

人格惡劣低下。如:「他真是個卑鄙的人。」

﹝視天道之行隱  如秦人視越人之肥瘠﹞

天道是否能弘揚天下,使天下眾生得聞聖理一事,看成與自己毫無關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負道,非道負人。主考感慨而訓諭著道中這些自以為早已功德圓滿,早已功果兼得之前輩們;天道之弘揚與否?九六原靈是否得救?聖理真傳是否得悟?十條大愿是否已了?聖訓是否曾經研讀?知識是否充實?好像都沒人在關心著;只知道毀謗造謠,揭人之短,妄論是非;甚至在我〈三天主考〉背後,都在罵我。自己的「慧命」與「佛性」都自顧不暇了,還真有這閒情逸志在這妄造是非之論?

﹝行隱﹞

普遍流通與幽而不顯。行,有流通之意。如:「流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發行報刊」。《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隱,潛藏不露的、幽而不顯的。如:「隱情」、「隱疾」、「隱性」。《晉書‧卷七十五‧王湛傳》:「初有隱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為痴。」

﹝秦人視越﹞

亦作「越人視秦」。比喻對人極冷淡而不關心,古時秦國位居西北,越國位居東南,相距極遠。秦越之肥瘠與否,與自己毫不相干。語本《唐‧韓愈‧爭臣論》:「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永覺和尚廣錄‧卷第十五‧請方冊藏經記》:「吾觀紫柏之悲心熱腸,如惜命根,如捄頭然。而後人乃若秦人視越人之肥瘠,非徒無益。」《明‧方孝孺‧豫讓論》:「視伯之危亡,猶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觀,坐待成敗,國士之報,曾若是乎?」。「秦人視越」或「越人視秦」均可,語意不變。

﹝肥瘠﹞

土地的肥沃或貧瘠。《書經‧禹貢「厥田惟中中」句下孔安國‧傳》:「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為第五。」或作「肥塉」、「肥膌」。

﹝坐井觀天﹞

坐在井底看天。語本《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比喻眼界狹小,所見有限。《西遊記‧第十六回》:「我弟子虛度一生,山門也不曾出去,誠所謂『坐井觀天』,樗朽 〈注一〉之輩。」《警世通言‧卷二十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愚妹是女流 〈注二〉之輩,坐井觀天,望乞恩人恕罪則個〈注三〉。」

◎〈注一〉樗朽:「樗朽之材」之簡稱。喻平庸無用之材。《明‧馬中錫‧中山狼傳》:「噫!樗朽之材,桑榆之景。」亦作「樗材」。樗,音 ㄕㄨ 

◎〈注二〉女流:泛稱婦女。含有輕視的意味。《西遊記‧第三十一回》:「你女流家,曉得甚麼?」《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看他雖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俠的光景。」或稱為「女輩」。

◎〈注三〉則個:加強語氣的語助詞。《大宋宣和遺事‧亨集》:「今日辦了幾盃淡酒,與洗泥則個。」《水滸傳‧第四十八回》:「我因打祝家莊失利,欲求相見則個。」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