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勳。後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堯父為帝嚳,母為陳鋒氏女。帝嚳乃黃帝曾孫,在位七十年,「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卒後由堯之異母兄摯繼位。摯在位九年,為政不善,卒而堯繼之。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載:「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以後歷代有『堯都平陽』之說。平陽即今山西臨汾市,《詩經》中所說的唐國即在山西境內。今臨汾尚存始建於晉代的堯廟,以及唐代修築的堯陵。堯的品德和才智俱是非凡絕倫,《史記》曰:「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所以他即位以後,局面大變。舉薦本族德才兼備的賢者,首先使族人能緊密團結,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下,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同時注意協調各個邦族間的關係,教育老百姓和睦相處,因而《尚書‧堯典》有「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的讚譽。此時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

 

在堯的時代,首次制定了曆法,這樣勞動人民就能夠依時按節從事生產活動,不致耽誤農時。漢民族是農業墾殖歷史悠久的民族,對農時十分重視,故《尚書‧堯典》對此有詳細記載。《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曆法,然後頒佈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史記》尊為「敬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暘谷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並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並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三六六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曆法和四季關係的誤差,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堯的時代,又是傳說中的洪水時期。《尚書‧堯典》上有此一描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比喻水勢浩大,奔騰呼嘯,淹沒山丘,沖向高山崗,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堯對此非常關切,徵詢四嶽〈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嶽推薦了鯀。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嶽堅持要讓鯀試一試,說實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職務。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冶水九年,亳無功績。這是關於堯的傳說中,在政治上的一次失誤,當然類似的失誤之處還有若干,總之堯的時代也不是盡善盡美,所以才有舜繼起的一番勵精圖治。

 

在諸子書中,還有關於帝堯武功的傳說,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備,方見得堯之所以為古昔聖王。《呂氏春秋•召類篇》載:「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曾討伐過南方的蠻族,並親自出征作戰。《淮南子•本經訓》說:「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堯派后羿將那些野獸怪物殺死,並射落九日。據說人們對堯能為民除害的舉措十分感激,所以擁戴他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話,不過其中稱頌堯「興利除害,伐亂禁暴。」《淮南子‧卷八》的意思,確實是推崇帝堯安邦治國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

 

堯的傳說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是以後世對堯此『禪讓』帝位之舉,有對子不慈愛之誹稱。堯在位七十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凶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嶽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嶽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裏來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

 

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判斷與生活能力。經過三年各式各樣的考察與考驗,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是說話辦事,或治理朝政,乃至於家庭生活,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為百姓所讚揚。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則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這是《史記》對當時詳細記載的狀況。充分的說明當時百姓受帝堯英明統治的感受,也是人們對他懷念之情深摯的表達。

 

在先秦時期,以儒家和墨家兩個學派最有勢力,號稱「顯學」,兩家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昔聖王,既是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人,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孔子對堯的讚美,隨著儒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漸趨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後來儒家即以《中庸》所說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標幟;到唐代韓愈以至於宋明理學,更大倡『道統』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同時在整個中國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從未有人懷疑過堯在歷史上的存在和他的政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