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淵﹞

即唐高祖(公元五六六年至公元六三五年),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李淵出身于北朝的關隴貴族,七歲襲封唐國公,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公元六一八年五月,李淵稱帝,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之後便統一了全國。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貞觀九年,李淵病逝,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六七四年)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唐玄宗天寶十三年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淵是西漢大將軍李廣的二十三世孫、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武昭王李暠〈一作李皓〉的六世孫。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任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公元六一五年〉,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佈全國,政局動亂,李淵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義,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于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李淵、李世民父子對農民起義軍首領或割據勢力,用招降或武力消滅兩種方式同時進行。如河北起義軍之竇建德、劉黑闥,江淮起義軍的輔公祏相繼被殺,杜伏威、郭子和和瓦崗軍的徐世勣則投降。地方割據勢力如河南的李密、隴右的薛仁杲、洛陽的王世充、河西的李軌、巴陵的蕭銑、兗州的徐圓朗、滄州的高開道、幽州的羅藝等相繼敗死。至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中國重新統一。

李淵是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深謀多算、善於決斷、既富遠見、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縱觀李淵的一生,他有著因勢借力、先取關中、後圖天下的興兵起事思想;軍政兼施、各個殲滅群雄、統一全國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料敵、集智用長、先勝後戰的作戰指導思想;因勢定制、嚴明賞罰、用人所長的建軍思想。李淵于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頒佈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在農業方面他頒佈均田制;對稅捐也做了調節,減輕了受田農民的負擔。在法律上他廢棄了隋煬帝的許多苛政,頒佈了武德律。李淵對唐朝的措施,為唐太宗「貞觀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帝。

公元六一一年〈大業七年〉,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全國共有近二百多支反隋起義軍。後來逐漸形成三支主力,即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李密、翟讓的瓦崗軍。公元六一七年,馬邑郡〈今山西朔縣〉人、鷹揚府校尉劉武周因為和太守王仁恭的侍女私通,怕被發現,便以貪污之名殺死了王仁恭,起兵建立定陽國,自稱天子。李淵就以討伐劉武周為名,開始招兵。因為這時還是以隋朝官員的名義行事,所以在很短的時間裏便招到近萬人。這遭到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猜疑,他們都是隋煬帝的親信,對李淵頗有戒心。李淵則拉攏、利用他們身邊的親信掌握其動向,等李淵要正式起兵時便設計鋤掉了身邊的兩個隱患。公元六一七年〈大業十二年〉五月十四日的夜裏,李淵命李世民在晉陽〈即太原〉宮城外埋下伏兵。第二天早晨,李淵和王威、高君雅議事。劉文靜領開陽府〈太原十八府之一〉的司馬劉政會到庭中,說有密狀給李淵。李淵便讓他交上來,但劉會政卻不交,說要告的是副留守,只有李淵才能看。李淵假裝吃驚地說:「怎麼會有這種事?」李淵看後便對大家說:「王威、高君雅要勾結突厥入侵。」於是命人逮捕了他們二人。第二天,恰好有突厥幾萬人圍攻太原,這更使人相信了,李淵趁機將二人殺掉。

除了內患,李淵又智退突厥兵,然後與突厥和好,消除了北方的威脅。殺掉王威和高君雅之後,李淵便和將士緊密防守,對付突厥。他命裴寂和劉文靜堅守城門,同時又讓大門洞開,城牆上也不樹旗幟,守城士兵不許張望喧嘩,這使突厥不明底細,不敢入城。李淵又在夜裏派兵出城,早晨改道進城,使突厥誤以為是援兵到達,最後突厥只好退兵走了,李淵的軍事智謀由此可見一斑。突厥兵雖然退去了,但難保不再來,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李淵給突厥寫了書信:「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信中為了穩住突厥,李淵委曲求全地用了臣下的語氣,這樣做也是為了給南下用兵掃除後顧之憂。事實證明,李淵的策略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大業十三年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在發佈的檄文裏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豺狼充于道路」,因此,李淵要廢掉昏君隋煬帝,尊為太上皇,然後擁立代王楊侑為帝。其實,這僅僅是李淵的一種號召天下的策略而已,等時機一成熟,他便自己稱帝了。

李密,字玄邃,祖先是遼東人,因為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先後在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做官,所以他也住在長安城。父親死後他以父蔭而做了左親侍。但因為遭到隋煬帝的歧視,一氣之下裝病辭官,在家專心讀書。因為酷愛讀書而受到隋朝重臣楊素的器重,進而和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成為好友。公元六一三年,李密參加了楊玄感的反隋戰爭。楊玄感失敗之後,他也曾被抓,但後來他又逃脫了。在起義軍當中宣傳自己的主張,最後被翟讓收留,加入了瓦崗軍。李密比翟讓有政治謀略,主張公開以推翻隋朝為最終目標,他的到來,使瓦崗軍有了重大發展。他先是說服附近的小股起義軍加入瓦崗軍,然後又用計打敗張須陀。最後奪取了洛口倉,威鎮中原。張須陀先後和瓦崗軍作戰幾十次,翟讓很怕和他作戰,但李密卻說張須陀有勇無謀,可以一戰打敗他。李密讓翟讓先和張須陀交戰,然後將他誘到李密佈置好的埋伏圈裏,終於將張須陀殺死。翟讓和李密又率領精兵突襲佔領了洛口倉,使瓦崗軍名聲大震。翟讓也佩服李密的才幹,自覺讓出盟主之位。

這時,李淵剛從太原起兵,李密便寫信給李淵,想和他結盟共圖大計,實際上是想讓李淵尊他為盟主。李淵收到信後,非常高興,他當時正需要有人為他阻擋中原還沒有被消滅的隋朝軍隊,使他免去後顧之憂,集中兵力拿下長安。於是李淵給李密回信,對李密極力吹捧,說自己沒有取代隋朝之意,這就是李淵自己所說的「卑辭推獎以驕其志」的計策,先麻痹李密,讓他阻擋中原的隋軍西進。李密受到李淵的回信也是非常高興,於是專心於對付東面的隋軍。一東一西,兩個李姓人開始了較量,但李密最後還是稍遜一籌,敗在李淵手下,還丟了性命。公元六一八年,瓦崗軍和洛陽的隋軍作戰失利,李密想東山再起,卻遭到了部將們的反對,他只好到長安投靠李淵。李淵熱烈歡迎他,當成貴賓對待,常稱李密為弟,還將表妹嫁給他。但後來李密又嫌棄官小,對李淵說想回山東收服部下,幫李淵拿下洛陽。李淵表面上答應了他的要求,暗地裏卻派長史張寶德監視,等李密離開長安要出關時李淵卻下令讓他留一半兵在華州〈今陝西華縣〉。這時,和李密同行的張寶德向李淵告密說李密要叛亂,實際是張寶徳怕李密跑掉自己擔不起責任。李淵便命李密一人入朝,李密感到大禍臨頭,便起兵想闖出關去,結果被圍殲。在和李密的鬥爭中,李淵充分利用了李密驕傲自大的缺陷,從一開始的吹捧李密,等長安拿下後,李密投靠他時又設計除掉了這個隱患。

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後,便以進軍關中拿下長安為最終目標,西進的第一個障礙便是西河郡〈今山西汾陽縣〉。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兩僅用了九天便得勝而歸,使得李淵喜出望外。然後,李淵建立了自己的基本的軍事和政權機構:設置大將軍府,自稱大將軍,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領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領右三軍,裴寂和劉文靜為長史司馬。第二戰是決戰霍邑(今山西霍縣);在霍邑的西北有個賈胡堡,是霍邑的門戶,但守衛霍邑的宋老生卻沒有派兵把守,李淵由此斷定宋老生是個無能之輩。李淵害怕宋老生守城不出,打成持久戰對自己不利,李世民卻認為可以挑戰引他出來決戰,於是李淵讓兩個兒子領幾十名騎兵近城觀察,自己將部隊分成十幾隊,從城東南到西南,擺出一副安營攻城的架勢。宋老生果然中計,以為李淵要攻城,便領兵三萬出戰。李淵領兵假裝後退,讓李建成和李世民領兵搶佔了東門和南門,切斷了宋老生的退路。在交戰中李淵又散佈宋老生已經戰死的謠言,動搖了隋軍的軍心,隋軍大敗,全軍覆沒。宋老生也在被守軍用繩子往城牆上提時,被李淵的軍頭盧軍諤跳起殺死。李淵順利佔領了霍邑。此後,李淵又攻打河東,沒有攻下。李淵聽從了李世民直接入關中的建議,分兵攻長安。等圍攻長安成功建立唐朝之後,又繼續圍困,到公元六二零年(唐高祖武德三年)正月才最終佔領河東。

在招降長安失敗後,李淵下令攻城,佔領之後又下令禁止擄掠百姓,受到百姓們夾道歡迎。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李淵擁立隋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改元義寧,尊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的隋煬帝為太上皇帝,李淵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後來李淵便以「武德」為自己在位時的年號〉,李世民為秦王。大業十四年五月,隋煬帝的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兵變,勒死了隋煬帝,然後立秦王楊浩為帝,自己做大丞相。隨後領兵十萬北上,但被李密打敗,宇文化及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東〉,毒死楊浩,自己稱帝,建立許國,自稱高皇帝,也有史家稱之為隋廢帝。公元六一九年,未過足皇帝癮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竇建德殺死。

公元六一八年〈武德元年〉,李淵逼隋恭帝楊侑禪位,稱帝建唐,改年號為武德,定都長安。唐朝建立時,全國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餘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後便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統一戰爭。薛舉是隋朝金城郡〈今甘肅蘭州〉的富豪,在公元六一七年時,先稱西秦霸王,後來又稱帝,佔據了全部隴西,兵力有十三萬多人。薛舉起兵和李淵一樣也想取代隋朝,做一代新皇帝。第一次李世民出擊,將薛舉打敗,但第二次卻失利,薛舉想一舉攻下長安,卻在這時病死了。其子薛仁杲繼續威脅長安,李淵命李世民為元帥再次出征,這次將薛仁杲徹底擊潰,薛仁杲降唐,隴西復歸唐朝,李世民將薛仁杲及其部將領數十人,送往京師,一併斬首。

滅了薛舉父子之後,李淵又開始對付割據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李軌。公元六一八年冬,李軌稱帝,開始時,李軌還能寬容對人,注意分化隋朝官吏,壯大自己的勢力,但後來他逐漸開始猜疑眾將,內部矛盾開始激化,這給李淵的分化行動提供了機會。公元六一八年〈武德元年〉,李淵為進攻薛舉,派人和李軌聯繫,李軌非常高興。主動讓弟弟到長安做人質,唐高祖李淵封他為涼王。但冊封使節到達時,李軌的下屬對是否接受產生分歧,李軌沒有主見,聽信部下的話,又不肯屈居李淵之下,對李淵自稱「大涼皇帝臣軌」,雖然用了「臣」,但李淵並不領情,他不能允許還有一個皇帝的存在,於是加緊了對李軌的行動。

李淵派安興貴去勸說李軌,安興貴是李軌戶部尚書安修仁的哥哥。李軌聽了安興貴的勸說沒有改變注意,反而說安興貴是為了報答李淵的恩情才來勸說他的。安興貴害怕李軌加害自己,便和哥哥一起謀劃,最後發動兵變,俘虜了李軌,河西於是平定,李軌被殺于長安。李軌本人並沒有李淵那樣的統一全國的政治遠略,只想偏安一隅。他的治理才能也並不高,他聽信巫士上帝派玉女降臨的話,勞民傷財築台迎候玉女,鬧得民怨沸騰。等民間災情嚴重時,他又聽信小人之言,不肯救濟,要留著以備不測之需,結果眾叛親離,他的滅亡和自己所作所為有著很大的關係。

劉武周也是一個勁敵,他起兵較早,和突厥勾結,但由於開始時李淵便採取了聯絡突厥的策略,所以,劉武周也沒有構成大的威脅,一直到公元六二二年(武德五年)他聯合突厥南下佔領了並州,唐朝的並州總管、齊王李元吉無力抵抗,棄城而逃。李淵先派裴寂出擊,結果大敗而歸。李淵這時想放棄這個地區,遭到李世民的反對。最後李世民領兵出征,用堅壁清野消耗對方的戰術,全面擊潰了劉武周的部隊,劉武周逃到突厥,後來被殺。唐朝又恢復了原來在河東地區的領地。

消滅上述三個周圍勁敵之後,李淵便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原。在中原的主要對手是王世充,他原是隋朝的江都通守,隋煬帝被殺之後,他擁立楊侗為帝,又打敗瓦崗軍,除了李密和部分軍隊外,其餘的都被王世充收編。到公元六一九年〈武德二年〉,王世充踢開楊侗,自己稱帝,建立鄭國,定都洛陽。李淵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最後將王世充圍在了洛陽一座孤城裏,王世充向北邊的竇建德求援。竇建德最後被李世民擊敗,俘虜了竇建德。王世充絕望之下只好獻城投降,不久被仇家所殺。至此,李淵統一了黃河流域地區。但竇建德在押送到長安後卻被李淵殺死了,結果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又舉兵反唐,不到半年就恢復了原來竇建德的領地。李世民又奉命征討,和劉黑闥所部兩萬人激戰,從中午到黃昏不分勝負,李世民便命唐軍決堤水攻,劉黑闥敗退投奔突厥,然後又捲土重來。李淵命李元吉征討,被劉黑闥擊敗。太子李建成又親自出征,他採納了謀士魏徵的策略,安撫民心,最終瓦解了劉黑闥的部下,劉黑闥最後敗退時被殺。河北和山東地區終於平定,這時已經是唐朝建立的第六個年頭了。

在隋朝末年,趁亂割據在江陵一帶的是蕭銑。他的地區也很廣闊,南到交趾〈今越南河內〉,北到漢水,西達三峽〈今三峽〉東及九江〈今江西九江〉。但蕭銑和其他割據者一樣是想偏安一地,做個土皇帝。他是原來南朝梁宣帝的曾孫,祖父蕭岩在梁被隋滅時逃到了陳朝,等陳也被隋滅時,蕭岩被押到長安斬首。在隋煬帝時,因為蕭銑和隋煬帝的皇后蕭氏同是南朝梁的後裔,所以被任為羅縣〈今湖南湘陰東北〉令。

隋末各地起義不斷,蕭銑被地方將校推為首領,割據反隋。蕭銑也聲稱要恢復梁的疆土。隋煬帝死後,一些隋朝的將領也投靠了他,其領地不斷擴大,成了南方最大的割據者。唐高祖在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的同時,命大將李靖領兵南下取長江中游的蕭銑。蕭銑這時為了控制眾將奪其兵權,竟說要罷兵經營農業,和部將矛盾加深,許多將領離他而去,力量削弱之後,再面對富有軍事韜略的李靖的大舉進攻,蕭銑只有失敗的結果。李靖用兵常出奇制勝,在長江水漲時蕭銑認為他不能用兵,李靖偏偏說服眾將趁機進軍,大敗蕭銑軍。蕭銑最後聽從了中書侍郎岑文本的勸告,投降了唐軍。李靖也以仁義回報,堅持不對曾經抵抗的蕭銑將士治罪,認為為主力戰的是忠臣,不能同叛逆者相比。因此下令軍隊秋毫無犯,這又加快了其他州縣的歸順步伐。後來,蕭銑原來的領地全部歸入唐朝版圖。蕭銑被押往長安處斬,時年三十九歲,自建國至滅亡共五年。接著,唐軍又擊敗在庭州〈今江西贛州西南〉稱楚帝的農民領袖林士弘,使唐佔據了長江中游及嶺南地。

割據江淮一帶的是杜伏威,他佔據曆陽〈今安徽和縣〉,自稱總管。在唐軍圍攻洛陽時派人招降他,杜伏威便投降了唐朝,被李淵封為吳王。等劉黑闥因兵敗被殺後,杜伏威讓屬將輔公祏留下統領兵將,自己請求入朝,留在了長安,等於是做了人質。幾年後,輔公祏起兵反唐,稱帝對抗唐朝,結果杜伏威「猝死」,李淵派大將李靖等討伐,不久,輔公祏被當地武裝抓獲,送唐軍營中處死,江淮地區也宣告平定。

最後一個是梁師都;梁師都也是隋朝末年趁農民起義的亂世割據稱帝者之一。他的中心在朔方郡〈今陝西靖邊白城子〉,他存在的時間比較長,從公元六一七年〈隋大業十三年〉到六二八年〈唐貞觀二年〉,達十一年之久,正好與李淵並立。梁師都的存在主要靠突厥的支持,由於李淵派兵四處征討,無暇顧及這個雖有威脅但並不大的梁師都,所以讓他苟延殘喘,最後一個才平定。還有,當唐高祖李淵派兵即將打敗梁師都時,遇上了玄武門之變,讓位給了李世民,最後消滅梁師都統一全國的大任便落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肩上。後來,梁師都所依賴的突厥發生分裂,失去支持的梁師都拒絕了唐太宗的招降,唐太宗便派重兵討伐,先敗突厥,後敗梁師都,在絕境中,梁師都的從父弟弟殺了他,獻城投降了唐軍。至此,唐太宗最終完成了李淵未完成的統一大業,徹底結束了隋末以來的大亂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