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甫﹞

即「兮伯吉父」,公元前八五二年至前七七五年。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青峰鎮〉人。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內史,據說是《詩經》的主要編纂者,被尊稱為中華詩祖。尹吉甫晚年被流放至房陵(今房縣),死後葬於今房縣青峰山,房縣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遺存。他輔助過三代帝王,後周幽王聽信讒言,殺了他。不久知道錯殺,便給他做了一個金頭進行厚葬。為了防止盜墓,修建了真真假假十二座墓葬于房縣東部。

尹吉甫是周宣王時的名臣、賢臣,用後世通俗的說法,可稱得上是文武雙全。西周宣王時,北方獫狁遷居焦獲,進攻到涇水北岸,侵擾甚劇。周宣王五年〈公元前八二三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獫狁,率軍反攻到太原而返,駐防今平遙城一帶,尹吉甫還曾奉命在成周一帶徵收南淮夷等族的貢賦。有一件很有名的青銅器兮甲盤,記載了尹吉甫征伐獫狁有功受賞及向淮夷征貢賦。《詩經六月》也詳細的記載了尹吉甫伐獫狁之事。公元前八二八年,周宣王姬靖繼位,選賢用能,國家興旺,周室中興。他任用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虎為大臣。尹吉甫文武雙全,文能治國,武能安邦。西周(公元前一零四六年至公元前七七一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奴隸制商朝之後的第一個封建朝代,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所建立,定都於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部)。由於周朝後來將都城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稱東周,所以稱這一時期的周朝為西周。周宣王親命大臣作詩為頌「文武吉甫,天下為憲」,後被封為太師。

周宣王(姬靜)初年(約公元前八二零年),輔弼宣王的大臣有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虎等,但尹吉甫為朝政中樞的重臣。宣王英明有道,「任賢使能」,使「周室赫然中興」,百姓安居樂業,這與尹吉甫輔佐的功勞分不開的。周宣王五年六月(公元前八二三年),獫狁(古部族名)遷居焦獲,進攻涇水北岸,危及宣王。「宣王勵精求治,命吉甫北伐獫狁」。吉甫親率大軍反攻到太原取得大勝,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陽東)主持徵收南淮夷等族的貢賦,功績卓著,深得宣王器重。據《東周列國志》載:「宣王晚年病重彌留之際,召見老臣尹吉甫和召虎於榻前,曰:『朕賴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寧,不料一病不起!太子宮湟,年雖已長,性頗暗昧,卿等協力輔佐,勿替世業!』」宣王故,立其子幽王,吉甫乃是佐命之臣,不久謝世。吉甫曾作《大雅•庶民》:「吉甫作頌,穆如清風」,還有《大雅•嵩高》、《大雅•江漢》、《大雅•韓奕》等詩篇。他的詩歌主要是歌頌和讚美周宣王的功績,但對宣王疏遠賢臣等過失也作了善意批評。如《大雅•烝民》:「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宣王君德有失也,仲山甫則能補之」。又如《大雅•嵩高》文中對宣王含有諷意。他的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宣王的「功」與「過」,對其作了正確地評價,吉甫的詩對於歷代進步詩人影響較大。

古房陵有與中華文明幾乎同步的文明史,千里房陵的故土有著大量的尹吉甫的文化遺存。西周以後的封建王朝一直把尹吉甫推崇為「忠義」至尊的化身,後來一直成為王公大臣們做人為官的典範。特別是房陵歷朝歷代官員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尹吉甫在故地建墓、修祠、造廟,不僅是為了紀念尹吉甫房陵出生,食邑房陵,采詩房陵,葬於青峰的歷史事實,更是為了啟迪後人做「忠孝」的榜樣。他的多篇政冶抒情詩保存至今,或美或刺,在思想和藝術上已相當成熟,比戰國時代楚國的屈原要早五百年,論先後,中國詩史應把他列在前面。尹吉甫采邑在房縣,其後裔世居於此,以湖北省房縣為籍里,可考可信。詩經是中華文化的原典,詩經學是世界性的學術,尹吉甫是房陵人而不是古蜀國江陽人,河北南皮縣、山西平遙縣的吉甫墓都是紀念墓,四川瀘州之說係誤傳。湖北省房縣發掘出當地民歌與《詩經》樂歌的結合,以及與尹吉甫相關的民間傳說,很有價值。在房縣民間詩經民歌傳唱從古到今,流傳甚廣,全縣東、西、南方八個鄉鎮中大批農民能夠用不同形式歌調唱出詩經「關睢」、「伐檀」等多首《詩經》詩歌。一篇《詩經》作者的故鄉仍在傳唱《詩經》的文章,曾經轟動大江南北,響徹海內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