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
公元五六九年至公元六一八年,隋代楊廣的帝號。生於隋京師長安,是隋朝第二代皇帝,唐朝諡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諡閔皇帝,其孫楊侗諡為世祖明皇帝。煬帝是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后的次子,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立為晉王,開皇八年(公元五八八年)冬天,隋朝興兵平南朝的陳,剛二十歲的楊廣是領銜的統帥,真正在前線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平陳後,進駐建康,殺掉了陳叔寶的奸佞之臣及寵妃張麗華,封存府庫,將陳叔寶及其皇后等人帶返隋京。班師後,楊廣進封太尉。此後,楊廣亦屢立戰功。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五九零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揚州總管,與楊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開皇二十年(公元六零零年),他率軍北上擊破突厥的攻勢,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六零四年)七月繼帝位後,以早年的軍旅生涯為基礎,對高句麗、吐谷渾和突厥發動了戰爭。。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開通永濟渠、通濟渠,加修邗溝、江南運河),營建東都洛陽城,開創科舉制度,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公元六一八年在江都被部下縊殺。
西元五八九年二十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五十一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陳國雖不是什麼大國,也絕對不弱。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讚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在公元五九零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並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的巨家大室全部叛變「大者有眾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楊廣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重用其中的學者來整理典籍。他親自實地在江南花了十年來攏絡人心,緩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懷疑,在軍事佔領後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礙南人成為忠於隋室臣民的許多政治和文化隔閡。自此南北朝之後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才始歸順中央,更使得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公元六零零年,北上擊敗突厥進犯。《隋書》贊曰:「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
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六零五年),開始營建東都,歷時十個月,每月徵調民夫二百萬人。東都在舊洛陽城之西,規模宏大,周長五十餘里,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宮城是宮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處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區一百餘坊,另有豐都市、大同市、通遠市等三大市場。隋煬帝往返長安與洛陽,將其作為東方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之一。隋煬帝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又下令開鑿大運河,造龍舟等各種船數萬艘,他游江都時所乘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上有四層樓,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房一百二十間,下層為內侍居處。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分為三大段。中段包括通濟渠與邗溝;通濟渠北起洛陽,東南入淮水;邗溝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陽(今江蘇淮安),南達江都(今揚州)入長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長江南岸之京口(今鎮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濟渠,南起洛陽,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大運河分段開鑿,前後歷時五年,全長兩千餘公里,後經元朝取直疏浚,全長一七九四公里,成為現今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大運河不少河段,縮短了九百多公里的航程。
在教育制度上,隋煬帝發展科舉制度,增置進士科,使國務的操持由世族門閥政治而逐漸改向科舉取士。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西元一九零五年)才被終止,為古代中國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貢獻。政治上,他為了打破由關隴集團壟斷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蘊等南方集團官員,假造隋文帝遺詔縊殺兄長廢太子楊勇。其弟漢王楊諒以討楊素為名,在並州起兵,煬帝派楊素鎮壓,楊諒降後被幽禁至死。此後不久,煬帝聽從雲定興建議毒死楊勇諸子,翦除了對帝位的威脅。處死了隋朝功臣賀若弼、高熲等人。軍事上,在即位前曾參與與突厥、契丹之戰事,皆有所獲。大業五年(公元六零九年),他親征平定吐谷渾,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煬帝親征吐谷渾後,又下詔征天下兵進攻高句麗。大業八年,隋軍出動一百一十三萬人,敗于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及平壤城(今屬朝鮮)下。次年再發兵圍攻遼東城。這時,在黎陽倉督運軍糧的楊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亂」,便乘機起兵反隋。隋煬帝被迫從遼東撤軍。楊玄感敗亡後,隋煬帝下令追究,共殺三萬餘人,流徙六千餘人。十年,煬帝第三次發兵進攻高句麗,因隋末農民起義已遍及全國,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後只好議和收兵。隋大業十一年(公元六一五年),隋煬帝依例北巡長城,始畢可汗率兵將其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煬帝派人向始畢之妻、隋義成公主求救,公主遣使告知始畢「北邊有急」,加上隋朝援軍相繼抵達,始畢在九月撤圍而去。
楊廣即位第一年,就在詔書中寫道:「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煬帝即位,復興教誘。」楊廣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奉命視察各州的專使除了其他任務外,還要發現有模範行為、文才出眾和學有專長的人,經過考察,再把他們送往京師。「煬帝即位,復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征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于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後生鑽仰,莫之能測。」《隋書》《北史》記載,遠近儒生紛紛前來,並被組織起來互相辯論學術問題。一名高級官員給他們排列名次,上報隋帝,因此許多寒士得以重振門庭;典籍研究盛極一時,南北的傳統兼容並包,古代的典籍都被注疏。楊在江南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間,共成書一百三十部,一萬七千多卷。楊廣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我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楊廣不僅興辦學校,還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封氏聞見記》記載:「煬帝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廊屋,列以貯之。」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大興城和洛陽建有大藏書殿,而最終的成果則是規模宏大的秘書省,在洛陽藏有珍本,藏書總數達三十七萬餘卷。為了讓兩京的宮、省、官府使用,楊廣下令建造藏有節錄本的觀文殿。隋朝藏書最多時有三十七萬卷,三萬七千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毀于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八萬卷,唐學者自著兩萬八千四百六十七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兩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可惜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如果楊廣整理編輯收藏的這些書都留存到現在,那他無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帝王。
大業二年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楊廣創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開設進士科,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說楊廣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煬帝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至公元六零七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產生。大業三年,煬帝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臀力驃壯十科舉人。」大業五年煬帝又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臀力驃壯,超群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禦,四科舉人。」隋煬帝楊廣更注重個人品質的選拔人才的政策,為初唐培養了大批的強毅正直的人才。科舉制度的創建,重才學品質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必有德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魏、周官不得為蔭」,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這無疑是異常高明的創舉,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但這也觸動了門閥大族的利益,為日後門閥大族的反叛埋下了禍根。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衝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擴大了官吏的來源,為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參政提供了機會,「大者登臺閣,小者任郡縣」;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繫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世族手裏集中到中央政府手裏,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因此,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隋煬帝年年出巡,曾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遊都大造離宮。仁壽(隋文帝楊堅的年號,歷時三年餘,仁壽四年七月隋煬帝即位沿用)四年十一月,他為了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自大業元年至六年,開發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餘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像。大業七年隋末民變爆發,大業十四年(公元六一八年)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等,煽動軍士進入揚州行宮中,縊殺隋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