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五十三年 農曆五月二十八日 亡靈羅○剛道親結緣訓文          天○佛壇       

文質彬彬乃聖人          殊深懸系未修真

菩提妙果自覺明          薩薩陀陀妙日新    吾乃    

      文殊菩薩  謹奉

慈諭        提亡靈    來至佛壇  參叩

聖駕        諸賢宜安  金棠賢士  始終一貫  認理猛勇  快馬加鞭  道義妙果

                自覺成全  意志堅向  渡人上船  齊家有志  早建功端  還有慶威

                志誠不斷  量力而為  奇賢善男  助道宣化  成己成人  美仁盡意

                和藹量寬  親親其親  明化大千  言此一段  不多示宣  鶴壽志誠

                了愿渡緣  萬八年載  快樂無限  心有大決  意表壇前  〈……〉

                盡人事矣  聽其自然  美友森妹  凡告良言  望爾玩索  真道不參

                待至何年  天時急緊  勸爾上船  早立功端  躲脫羅閻  奇緣逢過

                失之可憐  還有文鵬  三生幸緣  不必多叩  得真修參  三綱五常

                人之根源  仁義禮智  信立堅專  超生了死  不再輪環  揚鞭趕上

                志伸明參  各位神感  速催道傳  吾不多告  關西辦圓                               

地網走不停          理未精

往來原人迷昏繞          今至三期早回程    嘻嘻

佛院茶使  羅○綱   

帝命        隨菩薩    來至家園  百叩

上帝        師尊大德  師母遙安  點傳諸安  阿公阿媽  爸爸不見  媽媽哥姊

               各皆否安  吾執金筆  批示幾言

    生離死別最堪傷  富貴貧賤不能強  壽命早夭天註定  人之難移理定彰

    人生寄世夙孽了  因果算結返回鄉  阿媽那時與吾別  不多他煩心掛酸

    本來早日神就離  奈因時刻未到焉  三歲孩童全不曉  奈吾借道點竅關

    早日前生吾兒子  早有超拔奈何然  想吾經由羅家結  因緣未了怎返源

    前生台北林家妻  陳盼家名托生轉  數盡歸陰未得道  得轉托生來結緣

    勸吾阿媽何必淚  吃茶半鐘逝命捐  今時回轉理天界  被允茶使樂安歡

    阿公為道放心跑  是功是果毫不偏  如若不是真天道  今日公孫怎會談

    放寬心意處世事  聖凡雙顧速向前  未見爸爸來相會  吾為人兒心悲酸

    媽媽那時而不見  吾就大膽脫身邊  全為不被給眾掛  放心脫殼昇理天

    言吾一段因果盡  永不下凡轉循環  勸吾前賢多努力  得修正道志須堅

    世間見義多思忖  明理方知不非凡  誠愛敬人人恆敬  一心專志勿二三

    見有哥哥壇前站  恨吾緣淺未久團  俟後光明前途遠  盼賀如意平坦坦

    示此不多時不早  菩薩催返不敢言  後日有機再會見  拜辭

聖母    謝點傳          麻煩三才前賢眾  叔公誠心了愿先  久站結緣遠方至 

    使吾難擔拜謝言  別矣阿公和阿媽  媽媽哥姊吾回天       嘻嘻!退

                                       讀 訓 筆 記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

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或謂其為已成之佛,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或謂其為實在人物,如《文殊師利涅槃經》謂,此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後至釋迦牟尼佛所出家學道。此外,亦有說文殊菩薩為諸佛菩薩之父母者。一般稱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佛之脅侍,分別表示佛智、佛慧之別德。所乘之獅子,象徵其威猛。有關文殊菩薩之淨土,於經典記載說法不一。據《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大寶積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載,此菩薩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淨佛國,當來成佛,稱為普現如來,其佛土在南方,號離塵垢心世界、無垢世界、清淨無垢寶寘世界。《悲華經‧卷三‧諸菩薩本授記品》、《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等亦有相同之說法。又據《新華嚴經‧卷十二‧如來名號品》載,過東方十佛剎微塵數之世界有一「金色世界」,其佛號為「不動智」,此世界之菩薩,即稱文殊師利。華嚴宗稱東方清涼山為其住所,而以我國山西五臺山(清涼寺)為其道場。於密教胎藏曼荼羅中臺八葉院中,呈金色童子形,頭有五髻,左手捧青蓮花,上立五股杵,右手持梵篋。密號吉祥金剛,三昧耶形為青蓮花上金剛杵。胎藏界曼荼羅另設文殊院,以文殊菩薩為中尊,又稱五髻文殊,密號吉祥金剛、般若金剛,三昧耶形為青蓮上三股或梵篋。形像為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頂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執青蓮花,上立三股杵。由其真言字數之不同,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區別。

在印度、西域等地,有關文殊信仰之記載甚少。我國自東晉以來,崇信文殊之風漸盛。據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六載,唐代宗大曆四年由不空三藏之奏請,敕令天下佛寺,食堂中除賓頭盧尊者像外,另安置文殊菩薩像,以為上座。現今敦煌千佛洞中存有文殊維摩變、文殊普賢像、千臂千手文殊師利等之壁畫及絹本畫。文殊菩薩和佛陀、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是佛陀弟子,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象徵佛陀智慧的菩薩,稱「大智」。在中國,文殊「大智」,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並稱四大菩薩。山西五臺山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其外形為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之利〉,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慧的威猛〉。

《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義;師利或室利,是頭之義,德之義,吉祥之義也。」此菩薩與普賢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普賢在右司理,但當以右智左理,今違之,一依勝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義也〉。《心地觀經》曰:「三世覺母妙吉祥。」《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據《文殊師利涅槃經》記載,文殊出生於古天竺舍衛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後來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學法。佛滅後,文殊曾為五百仙人講解十二部佛經。以後回到家鄉,在尼拘陀樹下結跏趺靜思,入於靜涅槃。佛滅後,文殊遊行居住在此山,為眾生宣說佛法。中國的漢地佛教認為五頂山就是山西五台山,因而成了文殊菩薩道場。藏傳佛教也因此認同此說,歷史上許多名僧、至尊曾經前往五台山朝覲,五台山的名僧有的也到藏地傳法。如位於青海省玉樹州隸屬薩迦派的結古寺江囊一世活佛,就是到五台山學成後又回到藏地建立的傳承。一些教派祖師被視為文殊化身,如宗喀巴和薩迦歷代法王。

﹝文質彬彬﹞

文采和實質均備,配合諧調。語出《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 後 君子。」後用以形容舉止文雅有禮之人。《唐‧王勃‧三國論》:「文帝富於春秋,光膺禪讓〈注一〉,臨朝恭儉〈注二〉,博覽墳籍 〈注三〉,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鏡花緣‧第十五回》:「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文質彬彬,極其清秀。」亦作「彬彬文質」。

◎〈注一〉禪讓:帝王讓位給賢人。《書經‧堯典‧孔穎達‧正義》:「堯舜禪讓聖賢,禹湯傳授子孫。」《三國演義‧第八十回》:「帝從之,乃遣太常院官,卜地於繁陽,築起三層高臺,擇於十月庚午日寅時禪讓。」或作「擅授」、「擅讓」。

◎〈注二〉恭儉:恭敬。《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與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注三〉墳籍:古代聖賢所作的經史書籍。《後漢書‧卷六十三‧李固傳》:「遂究覽墳籍,結交英賢。」

﹝聖人﹞

有完美品德的人,如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佛教亦稱「見道位」以上的修行人為聖人,此為相對輪迴中的凡夫而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三》:「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無相尸羅〈注一〉波羅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雜、不著,聖人所讚。」

◎〈注一〉尸羅: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為六波羅蜜中之「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以為防過止惡之用。其語意,除上舉之外,據《雜阿毘曇心論‧卷十》載,另有:修習、正順、三昧、清涼、安眠等義。《大毘婆沙論‧卷四十四》則舉出:清涼、安眠、數習、得定、隧嶝、嚴具、明鏡、階陛、增上、頭首等十義。就「清涼」一義而言,蓋身、口、意三業之罪能使修行者焚燒熱惱,戒則能止息熱惱,令得安適,故稱清涼。此外,其他經論亦有異解,然大抵皆以防過止惡為其本義。《大智度論‧卷十三》:「尸羅,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十四》:「能平險業,故名尸羅,訓釋詞者,謂清涼故,如伽他言,受持戒樂,身無熱惱,故名尸羅。」

﹝修真﹞

「修真養性」之簡稱。亦作「養性修真」。喻學道修行,涵養性情之意。《西遊記‧第四十三回》:「我著他在黑水河養性修真,不期他作此惡孽,小龍即差人去擒他來也。」

﹝妙果﹞

修行者的心靈達到的殊勝境界。《法集經‧卷四》:「善男子!譬如一切草木叢林,依地為根本;如是一切世間、出世間妙果,依戒為根本。」

 ﹝自覺﹞

覺悟自我本具之佛性。三覺〈注一〉之一。

◎〈注一〉三覺:為妙覺果佛所具足之三覺,即:

〈一〉自覺,謂覺知三世一切諸法常、無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虛妄,功成妙智,道證圓覺,故稱自覺。

〈二〉覺他,謂運無緣之慈,度諸眾生,令離生死苦,得涅槃樂。

〈三〉覺行圓滿,又作覺滿,謂三惑〈注二〉淨盡,眾德悉備,位登妙覺,行滿果圓。阿羅漢具自覺,菩薩具自覺、覺他二覺,佛具三覺。

◎〈注二〉三惑:又作「三障」。天台宗就界內、界外之惑所分之見思、塵沙、無明等三惑。

〈一〉見思惑,見惑與思惑之並稱。見惑,乃意根對法塵所起之諸邪見。即迷於推度三世道理之煩惱;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之想著。即迷於現在事理之煩惱。此見思惑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共斷,故稱通惑。由此招感三界之生死,故為界內之惑,須以空觀對治之。

〈二〉塵沙惑,迷於界內外恆沙塵數之法所起之惑障,稱為塵沙惑。菩薩斷除見思惑後,易著於空觀,而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之塵沙惑,及對治教化之方法,故此惑又稱著空惑,能妨礙菩薩出假利生,化度眾生。又此惑為菩薩所斷,故又稱別惑,通於界內外,須以假觀破之。

〈三〉無明惑,於一切法無所明了,故稱無明。即迷於中道第一義諦之煩惱。此惑乃業識之種子、煩惱之根本,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屬界外之惑,唯在大乘菩薩,定慧雙修,萬行具足,方斷此惑,故又稱別惑。須以中觀破之。

﹝日新﹞

天天進步。《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南朝宋‧謝靈運‧鄰里相送至方山詩》:「各勉日新志,音塵〈注一〉慰寂蔑。」

◎〈注一〉音塵:音訊、消息。

﹝快馬加鞭﹞

對跑很快的馬,再加以鞭策,使它跑的更快。形容快上加快。

﹝道義妙果  自覺成全﹞

文殊菩薩的這句話,就是前面文殊在冠詩中所說的「菩提妙果自明覺」的諦義。在一開始飛鸞的短短的幾十個字當中,文殊菩薩就連提了兩次的「妙果」與「自覺」。一是冠詩中的「菩提妙果自明覺」,一是本句中的「道義妙果,自覺成全」。

文殊菩薩在佛教教義裡,是代表佛智與佛慧的象徵;本句的意思是說,從菩提的妙果證量當中,要有自明與自覺的悟證。所謂的菩提,就是在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也就是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的覺智。這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道義之理,有深有淺,深者見深,淺者見淺;不論深淺如何,如果從證量與見解的角度來看,都是在證解「佛」的智慧,如同「緣覺」與「聲聞」所得的覺智,仍然是屬於「佛」覺智之一。

佛法三千,菩提無量,不論菩提怎麼發啟,都能證解其相對之佛理,小叩則小鳴,自然得其小智小慧;大叩則大鳴,所得者自然是大智與大慧。若一智圓明融通,則如萬年闇室般,遇一燈即明。故菩提自性,本無大小,深淺,高低之分,所差者,唯其悟境。一分悟境得一分妙果;十分悟境得十分妙果,端賴「自覺」之智。

「菩提妙果」與「道義妙果」之意,文義雖殊,其理則一。菩提生則道義明,慧性自然俱足,體道而悟道,悟道而證道;從一切智而一切種智,從一切種智乃至一切道種智,誠如佛智佛慧般,通礙無滯,故成就自覺之速易,圓融覺他之善巧,乃至證解無上正等正覺之道成,不復百千萬億劫而自得,自能當下覷破,立地成佛。

﹝齊家﹞

整治家政,使其家中成員親愛和睦。語本《禮記‧大學》:「欲治其國者,必齊其家。」

﹝美仁﹞

好仁之意。美,好、善。如:「鮮美」、「完美」、「價廉物美」、「盡善盡美」。

﹝大千﹞

「大千世界」之簡稱。亦稱「大千界」。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觀。古代印度人以四大洲及日月諸天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為「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今之俗語乃襲用佛教「大千世界」一詞,轉用於形容人間之紛紜諸相。小千、中千、大千並提,則稱「三千大千世界」。

﹝了愿渡緣  萬八年載  快樂無限﹞

求道時必須向上天發十大誓愿,即「誠心抱守、實心懺悔、不虛心假意、不退縮不前、不欺師滅祖、不藐視前人、恪遵佛規、不洩露天機、不匿道不現、量力而為」等十條弘愿。此十大誓愿,雖然說的是誓言,其實談的就是修行的次第功夫;一般人只會在誓愿本身之字義上談論,卻不明這就是修行次第。更有見縫插針、見獵心喜之徒,不深思十條大愿之真諦義涵,卻只關心十條大愿後面所說的「天譴雷誅」之語,肆意攻擊一貫道,乃至無所不用其極,用盡一切方法誣蔑一貫道為邪魔外道。荒謬的談說,求一貫道要脫光衣服才可以;特別還談論說,一貫道教義都是竊取佛教經典而來。所幸現在民智大開,網際網路無所不至,真相亦隨之而解,原來所謂「脫光衣服才能求一貫道」之謠言,已被全世界三千萬之一貫道信徒斥為純屬誣蔑造謠之語。其次「剽竊佛教經典」一說,亦是荒誕無稽之至,難不成佛教經典是屬於佛教專用的,只允許佛教徒可以用,可以學,卻不准別的宗教、或團體、或個人拿來當教義,拿來渡眾生的嗎?記得佛教是主張平等的,人人皆具佛性;因此,佛曾說過:人人都是佛子。也不曾看過或聽過,非佛教徒不能看佛典或拿佛典來教導眾生,救渡眾生的話。所幸大叢林大和尚們深知這點,還不至於敢亂妄語攻訐一貫道,只有那些不明佛諦之半吊子之徒,才會口出惡言毀謗。能了弘愿,自能體悟天道精髓,自能明悟修行次第,自能修行有成,自能永曆萬年,億載馨香,勿庸贅言。

※以下恭錄三天主考早年曾隨口唱賦《十條大愿》一文,供道親精研奉行:    

誠心抱守

   一嘆修道不誠心   糊糊塗塗混光陰   洪誓大愿隨口立   試問誰能照愿行

   空口立愿不去了   欺人欺天欺鬼神   望諸弟  自問心   難道不怕罪擔身

   莫謂現下未遭報   應劫之時自判分   不信考查歷古事   天網恢恢饒何人

實心懺悔

   二嘆修道不懺悔   粧飾遮掩自相欺   自己有過不肯改   開言盡談人是非

   常言來說是非者   其人定然好是非   望諸弟  要責己   過勿憚改聖賢希

   放下屠刀成佛體   匹夫立志參天地   善惡到頭終有報   天理昭彰饒過誰

虛心假意

   三嘆修道不實踐   虛心假意欺上天   陽奉陰違用假面   口是心非弄巧言

   沽名釣譽圖體面   真功實善即不談   望諸弟  胡不參   君子慎獨為那般

   暗室虧心神目電   人間私語如雷般   何況神道佛仙鑑   難道不怕遭天譴

退縮不前

   四嘆修道志不恆   始成終怠決無成   見逆則退順則進   忽作忽輟豈賢英

   學如逆水行舟進   不進則退理更難   望諸弟  志立恆   百折不撓乃英雄

   西天大道雖然遠   走了一程近一程   始終如一志立定   半途而廢打殘靈

欺師滅祖

   五嘆修道不學謙   欺師滅祖膽包天   從來明師豈易見   千里訪師入深山

   踏破鐵鞋無覓處   苦死無成實可憐   望諸弟  天良現   尊師重道乃順天

   一指之師終北面   一世師生萬萬年   任爾功高無邊量   忘師性命難保全

藐視前人

   六嘆修道理未清   藐視前人罪非輕   知恩不報非君子   飲水思源乃真情

   草木無根何能長   人無引進路難行   望諸弟  要識清   合心共膽辦末程

   當思前人引進保   洪誓大願立壇庭   穴中螻蟻尚報義   何況人為萬物靈

不遵佛規

   七嘆修道失正規   佛規不守任胡為   修道不將佛規守   憑何修養登天梯

   佛規乃是天戒律   不遵焉能故家歸   望諸弟  參仔細   謹守佛規前途追

   車若無軌必遭險   般若無槳行必危   修道如不戒律守   難脫生死與輪迴

洩漏天機

   八嘆修道不慎言   天機秘寶隨便談   自古明師難得遇   無字真經誰敢言

   三教聖人尚能守   何況俗子凡夫間   望諸弟  莫欺天   洩漏天機罪難當

   若非逢此良辰日   此寶豈能輕降凡   謹言慎行直前趕   愿了自然返理天

匿道不現

   九嘆修道不慈心   匿道不現誤原人   天本無言賴人勸   人若不勸道何聞

   回想自己求道日   豈非前人渡迷津   望諸弟  須三省   善與人同古聖賢

   從來成佛因渡眾   己立立人道同聞   何況今時開普渡   九六原人齊歸根

不量力為

   十嘆修道心多虧   誰肯前進量力為   情枷愛鎖看不破   視財如命奇貨居

   良辰佳期付流水   茍安怠息誤時機   望諸弟  休自欺   良辰錯過難再遇

   趁此佳期尚未盡   捨財捨法捨無畏   十條大愿依此進   了愿歸家返瑤西

﹝盡人事﹞

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鏡花緣‧第六回》:「元女道:『仙姑豈不聞:「小不忍則亂大謀?」又諺云:「盡人事以聽天命。」』」

﹝玩索﹞

體味探求。

﹝天時急緊﹞

亦作「天時緊急」。這句話是天道聖訓中,仙佛最常訓誡道親的一句話。很多人認為「天時緊急」,說的就是上天即將收圓之意,這是絕對的謬論。因為天道白陽期有萬八年之久,絕對不可能在師尊傳道未滿百年之際就要收圓了。這種說法以在「師母道」中流言最廣,甚囂塵上,這種觀念就是對天道之諦義完全曲解。天時,說的就是時間的意思,什麼時間呢?其實講的就是「人」的時間,亦即人的壽命,而非「天」的時間。人的壽命時間有限,不過百年而已;如果在這百年當中,不能真心修行的話,就算是求得天道,還是有累世累劫所累積而來的罪業還沒解決,在回到理天後,還是得受罰苦修的,不然這種「業債」還是清償不了的。與其明知歸空往生後還得受罰苦修,何不趁此還有肉體的有限歲月當中,奮發精進,渡己渡人,說不定還有機會可以修成正果,得佛名號亦未可知;因為唯有人身才能成佛,生前之修行不管如何,只要未達佛境者,一旦歸空後,要以亡靈之魂來成就佛果,那是天方夜譚,不可能的事。

千萬不要小看業報的威力;其實我們現在的修行,都是在消業的階段,不要以為吃素幾十年,或辦了幾十年的道,就覺得了不起,功德就多得不得了。我們從無量劫以來,累世累劫當中所造的諸惡業,如恆河沙數多得無可計量;我們在求了道之後,就要為這累世累劫所造的無量惡業來定下停損點,從此刻起,立誓不再造業;接著,開始行功立德,一則上報天恩;二則渡己消業,體悟聖道;三則傳法渡眾生。所有修道的觀念,要先從「上報天恩」開始,不要一談到修道,談到吃素,談到辦道,就以為開始有功德了。三天主考說過:「得道千萬人,皆是盲修。」真可謂一針見血,說得吾輩慚愧不已。所以說時間寶貴,時不我予。佛家在晚課時都要唱誦「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一段警惕語,就是在提醒生命無常,要珍惜當下的一切,不要浪費,不要虛渡,從日常生活當中,一言一行,一念一思,都要符合正道,這才是修行的起步,才不枉道傳之恩。

﹝早立功端  躲脫羅閻  奇緣逢過  失之可憐﹞

求了天道後,不要以為一切的罪愆就會化為烏有,就會沒事了。要躲開六道輪迴,求道只是媒介而已,只是很明白的告訴你,真修行、真道的方向,好好的體悟真道、真理的諦義,繼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如果不修行,或虛心假意,歸空後被判入理天之「天牢」時,一切後悔都來不及。所以文殊菩薩再一次勸告,不要錯過這三世修來的福份善緣,不要錯過這三曹普渡大業的良機,不然再墮入輪迴就太可惜,太可憐了。

﹝三綱五常  人之根源﹞

萬物皆有其本源,如草木之生,皆澤於天地之恩,有空氣,有水,有陽光等,方能生存。人之根源,亦復如是,人身來自父母,依天理而行,就要立孝於親,以全人倫之道,以全天理之行。天理與人倫,是天地間永恆不變的真理,一個人,絕對沒有理由、藉口於逆人倫、逆天理而行之理。溯源探本,人身受天地與父母恩,遂有孝義之諦而生;繼而以孝為基礎,推而廣之於綱常倫理,因此,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道,有綱有紀,有法有則,有倫有常;綱紀、法則、倫常之道皆須順天而行,天地間遂有綱宗要旨之諦,因此人道與天理,端視於綱常倫理之繫。三天主考於 民國六十二年十一月二日 ,於天秀佛壇臨壇訓曰:「四維八德,國之大法;三綱五常,道之根哉。若逆而悖,雖仙佛慈,登斬妖台,何能為力?」主考亦於 民國六十三年正月四日 ,於天正佛壇臨壇訓曰:「三綱五常為道統,一志達天動鬼神。」

﹝超生了死  不再輪環﹞

超生了死,是天道三曹普渡大業中,上天對白陽修道士的最大恩澤。上帝承諾,求得天道的有情眾生,不論年齡、身份,均能受天之明命而「地府除名,天堂掛號」;我們不必去質疑上帝的承諾,只須捫心自問是否有為天下眾生貢獻一己之力,以及是否體悟上天降道、傳道的大慈、大悲、大恩之德惠即可。

超生了死,指的就是得明師之一指後,得以「地府除名」而「天堂掛號」之意。求道者,可以得授上天賜予的天道「三寶」。一指就是點開玄關竅,通竅而明慧。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