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六十三年甲寅 二月二十四日 ‧亡靈蔡吳樣娘女士結緣訓文         天玄佛壇        

敢遵帝命荷天休          昭假遲遲萬世旒

率履弗阿軌物化          糾虔天刑名千秋    吾乃

     地藏古佛  駕適天玄  提攜亡靈  參拜

帝駕        諸 君畢安  群賢一室  共暢心胸  同開襟懷  大德不官  大道不器

                大信不約   大時不齊  君子勞心  小人勞力  明作晦休  無日而息

                上則日月   下效天地  中法聖賢  吾道宗旨  即在此矣  振吾三綱

                復吾八德   恢吾性天  同登極樂  共返天國  亡靈臨壇      哈哈止

玉爐香焚表章來          令我亡靈降塵埃

捋桑行饁鄉如古          霎時斷腸痛心懷    吾本

       天佛院  總班長  蔡吳樣娘  駕適天玄  千叩

  師尊     百謝點傳  吾有何德  敢勞大駕  吾有何功  敢勞前賢  歸空以來

               夙夜思鄉  夕夕念子  何年重逢  在於天堂  母子會面  又待何時

               才疏學淺  德又薄哉  令我言何  兒哉女哉  何不行道  補吾之愆

               生兒育女  污穢地天  罪不容恕  阿桶阿桶  汝真愚哉  明知天道

               普傳世間  行者返天  逆者墮獄  鴛鴦媳婦  汝宜修道  廣其道德

               嗚呼哀哉  素真女兒  又不明理  速速加鞭  學聖學賢  為母在天

               方能心安  長媳何在  天道無得  實是可憐                哈哈

           恍惚杳茫亡靈悽  未識詩書道何語  荷天之寵子之孝  神輔賢助機始示         

           出天入閭心哀哀  顧城望鄉霰淫涕  高山流水何自在  逆旅過客皆踧踖

           滄海桑田何其多  嗣胤往來代代襲  陽侯何必逞威勢  二陵長洛遺古跡

           微賤焉須競絿媚  百年生死安不惜  英雄好漢莫須怒  多少青塚待汝屍

           壯志未捷身先死  何須爭名又奪利  自古江山方是主  代代帝王造化逝

           究其故也不為他  人私山公而已矣  故帝傳嗣賢不讓  拓土傷民促其死

           天以無為化萬物  功成不居故不去  觀吾子孫肝欲碎  不知所措及所語

           哀哉哀哉手即酸  令吾何以言語續  子必疑母乃文盲  今日何故才華溢

           獨恨肉身茲以弊  否則顯靈賢士視  天不絕我神來扶  方有今日之妙機

           憶昔遺憾功未建  半生憂患旅途中  傳宗接代女人務  配蔡堅貞教子成

           茅宿茹荼流離苦  一旦高樓壽告終  自古生死必有恙  不然何以靈歸空

           獨恨風燭殘年世  日落西山臨病星  災厄重重豈能掃  獨厭嘗藥及病痛

           雖畏此也不能掃  生老病死六道中  長子天賜壽早夭  半生為此痛心胸

           彊者夭而弱者存  百年何幾泉穴同  奉勸子孫須立德  三大不朽芳名留

           麗玲姊妹須建功  佳光無幾霎時秋  春夏秋冬四時運  一元復始難續重

           男兒女兒志須堅  得者不修又枉然  坤田幼子訓幾句  研究真諦須力行

           四書五經道之本  不可忽之二六中  寶蓮媳婦須茹素  夫唱婦隨家團圓

           林中雄雌難偕老  一旦無常各西東  振豐孫兒聽訓教  不可頑皮失禮儀

           兄弟姊妹須和睦  兄愛弟敬乃當然  功德淺薄難多言  盼望璧圭坤田

           詩書不明望多教  感謝前賢之恩情  仙佛催返不容談  徘徊留連顧塵凡

           望望故鄉諸賢士  何日有機再重逢  拜謝點傳眾賢士  以及各位老前賢

           拜辭

天帝  返理園                                                     哈哈  退 

                                           讀 訓 筆 記     

﹝地藏古佛﹞

地藏古佛即為「地藏菩薩」或「地藏王菩薩」。地藏,梵名,音譯作「乞叉底蘗婆」。地,住處之義;藏,含藏之義。即受釋尊之付囑,於釋尊圓寂後,至彌勒菩薩成道間之無佛時代,自誓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之菩薩。關於地藏菩薩之名義,《地藏十輪經‧卷一》以:「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故稱「地藏」。《大方廣十輪經‧卷一》以地藏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寶藏)之義;《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以地中之伏藏喻顯「如來藏」。據《大方廣十輪經‧卷一‧序品》、《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等載,地藏菩薩由過去之大悲誓願力,示現大梵王身、帝釋身、聲聞身、閻羅王身、獅象虎狼牛馬身,乃至羅剎〈注一〉身、地獄身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以教化眾生,並特別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眾生之善根。

◎〈注一〉羅剎:一種能行走、飛行快速,牙爪鋒銳,專吃人血、人肉的惡鬼。乃印度神話中之惡魔,最早見於梨俱吠陀。相傳原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稱,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遂成為惡人之代名詞,演變為惡鬼之總名。男羅剎為黑身、朱髮、綠眼,女羅剎則如絕美婦人,富有魅人之力,專食人之血肉。《聊齋志異‧卷二‧聶小倩》:「非金也,乃羅剎鬼骨。」或譯作「羅叉」、「羅叉娑」、「羅剎娑」。

地藏菩薩常變無數之化身濟度眾生,故又稱為「千體地藏」。地藏菩薩之本緣故事,有多種說法。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仞利天宮‧神通品》載,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前,為大長者之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之相好莊嚴,而產生恭敬景仰之心,為證得此莊嚴之相,而發願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度脫六道罪苦眾生。同經同品又謂,地藏菩薩為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 〈注一〉劫時之一婆羅門女,為救度其母出離地獄,而為母設供修福,並發願盡未來劫廣度罪苦眾生。又同經《閻浮眾生業感品》亦舉出二說:

〈一〉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國之王,其國內人民多造眾惡,遂發願度盡罪苦眾生皆至菩提,否則不願成佛。

〈二〉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女子,名為「光目」,其母墮於地獄受苦,光目為救度之,而發願救拔一切罪苦眾生,待眾生盡成佛後,方成正覺。

上記諸說皆隨地藏信仰而廣傳人間,故佛教中常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語來形容地藏菩薩慈悲憐愍之宏大誓願。

◎〈注一〉阿僧祇:梵語 asajkhya 之音譯。為印度數目之一,指「無量數」或「極大數」之意。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衹。意譯不可算計,或無量數、無央數。據稱一阿僧祇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萬萬為億,萬億為兆),於印度六十種數目單位中,阿僧衹為第五十二數。據《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七》載,有三種阿僧企耶,即:

()劫阿僧企耶,以大劫為一,積至洛叉俱胝,輾轉乃至過婆揭羅數。

()生阿僧企耶,指一一劫經無數生。

()妙行阿僧企耶,於一一劫修無數妙行。

地藏菩薩之形像有多種,《大日經‧卷三》等以之為菩薩形,並飾以寶冠、瓔珞 〈注一〉等。《大方廣十輪經‧卷一》則以之為沙門形。一般廣為流傳之形像,為內祕菩薩行,外現沙門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花上。在密教中,地藏菩薩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之主尊,呈菩薩形,左手持蓮花,花上有如意寶幢,右手持寶珠,坐於蓮花上。密號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此外,據《八大菩薩曼荼羅經》所舉,地藏菩薩為八大菩薩之一。或謂地藏菩薩與觀音、勢至、龍樹等菩薩皆為阿彌陀佛之脅侍,稱為「阿彌陀五佛」。我國自隋唐之後,崇尚地藏菩薩之信仰極為興盛,例如隋代之信行依地藏十輪經而高倡「普佛普法」之說與地藏菩薩禮懺法,當時稱為「三階教」。我國佛教界視地藏菩薩為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應化說法之道場在安徽省九華山。據《宋高僧傳‧卷二十》載,地藏菩薩降誕為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出家後於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修道,居數十年示寂 〈注二〉,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九華山之肉身殿,相傳即為地藏菩薩成道處。

◎〈注一〉瓔珞:以珠玉綴成的頸飾。《南史‧卷七十八‧夷貊傳上‧海南諸國傳》:「其王者著法服,加瓔珞,如佛像之飾。」《紅樓夢‧第八回》:「一面說,一面解了排扣,從裡面大紅襖上將那珠寶晶瑩黃金燦爛的瓔珞掏將出來。」亦作「纓絡」。

◎〈注二〉示寂:佛教稱佛、菩薩、高僧死亡。寂,即圓寂。本指達到不再輪迴的境界,但亦用來稱出家眾的去世。《清‧錢謙益‧洞聞禪師塔銘》:「天啟三年七月,洞聞禪師示寂於破山之禪院。」

地藏菩薩以悲願力救度一切眾生,尤其對地獄中之罪苦眾生特別悲愍,而示現閻羅王身、地獄身等廣為罪苦眾生說法,以教化救度之,故一般又以閻羅王為地藏菩薩之化身。如《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中,即舉出閻羅王之本尊為地藏菩薩之說。又如我國民間信仰中,地獄思想受《地藏菩薩本願經》之影響甚深,而視地藏菩薩為地獄之最高主宰,稱之為「幽冥〈注一〉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王。近時於敦煌千佛洞發現之地藏十王圖,即繪有地藏菩薩及十王等之像。據《地藏十輪經‧卷一》載,地藏菩薩具有無量數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為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謂,地藏菩薩本已證入十地之果位,然為教化眾生,故仍在聲聞、辟支佛地,而不願成佛。同經並舉出,至心稱念地藏菩薩之名號,或禮拜供養地藏菩薩之畫像、雕像等,必能離諸憂苦,不墮惡道,並能獲得十種或二十八種利益。在日本,地藏菩薩之信仰始自平安中期,興盛至今。此一信仰於鎌倉時代以後,滲入民間信仰。

◎〈注一〉幽冥:佛教指地獄及餓鬼道而言。或稱為「冥土」。

﹝敢遵帝命荷天休﹞

蒙上天所賜之恩惠德澤,今日亡靈結緣方能得以進行。「亡靈結緣」乃是白陽期在三曹普渡大業上,上天特別恩賜給天道道親所專有的恩澤。一子成道,九玄七祖盡超生;旨在鼓勵後人可以經由崇道建德之修行,或曾經對天下眾生做過的功勛偉業,來為祖先求得冥福德蔭。 祖 先生前未能求得天道者,子孫可以直接超拔,從陰間地府直接將祖先之靈超拔至理天;或者祖先雖有求道,然在世時未能行功建德者,皆可藉子孫以結緣方式,將功德迴向給祖先,以致於使得只能在理天之「靜修院」,或「修道院」,或者是「天佛院」當中,以亡靈身份修行的祖先,可以得到更高等之階級,這種結緣結果,或許可以讓祖先位列仙班,也或許可以有一份無任何品蓮果位之天職,但子孫須有足夠的功德才行,不然必禍延子孫。敢,語辭,有自言冒昧之意。荷,承人之惠曰荷。如拜荷、感荷。

﹝天休﹞

天賜的德澤。《書經‧湯誥》:「各守爾典,以承天休。」《易‧大有》:「順天休命。」

﹝昭假遲遲萬世旒﹞

本句承上句「敢遵帝命荷天休」之續意;表示上天借這無量無盡的恩澤,將可以作為天下眾生在行功建業上,立下了萬世億載所遵行的楷模。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每個人都能自我明心修性,建德立功的話,不管是不是為了祖先而做,對於整個社會、國家,甚至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有絕對正面的影響力,乃至於成為一個「人間淨土」都是可能的事。昭,顯揚、使彰明。《左傳‧定公四年》:「以昭周公之明德。」《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遲遲﹞

從容不迫的樣子。《禮記‧孔子閒居》:「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 

﹝旒﹞

楷模之意。民國六十三年 農曆三月一日 於天元佛壇舉辦考試時,三天主考釋示:「旒,楷模之意也。」旒,音ㄌㄧㄡˊ 。

﹝率履弗阿軌物化﹞

本句承前二句「敢遵帝命荷天休,昭假遲遲萬世旒」之續意;所以眾生務必遵循著崇道建德與立功行道之要旨,且劍及履及而不可有任何違逆天理,綱常倫理之道。如此一來,德風草偃,則天下無處非聖賢之教化,無處非淨土之地也。率,遵循。《詩經‧大雅‧假樂》:「不愆 〈注一〉不忘,率由舊章。」《鄭玄‧箋》:「率,循也。」阿,迎合、偏袒。如:「阿附」、「諂媚阿諛 〈注二〉」。《孟子‧公孫丑上》:「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呂氏春秋‧離俗覽‧高義》:「阿有罪,廢國法,不可。」

◎〈注一〉不愆:沒有過失。《荀子‧正名》:「大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注二〉阿諛:阿附諂諛。《隋書‧卷六十一‧郭衍傳》:「衍能揣上意,阿諛順旨。」《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吾生為袁氏臣,死為袁氏鬼,不似汝輩讒諂阿諛之賊!」

﹝軌物﹞

法度之意。喻遵行的方向。《左傳‧隱公五年》:「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

﹝糾虔天刑名千秋﹞

本句承前三句「敢遵帝命荷天休,昭假遲遲萬世旒,率履弗阿軌物化」之續意;最後,身為一位能領受天恩師德而求得天道的我們,有幸得以參與三曹普渡大業之不可思議殊勝良機,除了要宏揚天道精髓與精進於本身修行之外,更須要有代天除惡,斬奸驅邪,推道訓俗,化行德風之大志;以鏡為鑒而自渡,以鐘為醒而利他,以鼎為安而固道,以德為美而化俗,以譽為謙而守德,以毀為勵而精進。則萬方必克綏於道圖,黎庶必永住於菩提,人心必公道於是非,天道必宏揚於宇寰。

※讀地藏古佛冠詩感言:

一、這是一段很不容易理解的冠詩,如果我們從古佛最後一句的「糾虔天刑」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就可以恍然大悟,原來古佛是從「幽冥教主」的立場作為出發點來題詩的。古佛雖是隨心而作,而詩也可百解,但以,糾:「矯正邪惡」、虔:「執行刑罰」、天刑:「代天懲治」之特殊言語來看,即可瞭解這些事就是古佛在執行「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弘誓之最佳顯現,也有警示世人意味,如果要名垂千古,永曆萬年的話,「糾虔天刑」之語要銘記在心,不可一日一時或忘。

二、「敢遵帝命荷天休,昭假遲遲萬世旒,率履弗阿軌物化,糾虔天刑名千秋」本段詩不容易理解,筆者再一次將之整理完全以供參考,因為一口氣讀完才能體會古佛之苦心:

蒙上天所賜之恩惠德澤,今日亡靈結緣方能得以進行。「亡靈結緣」乃是白陽期在三曹普渡大業上,上天特別恩賜給天道道親所專有的恩澤。一子成道,九玄七祖盡超生;旨在鼓勵後人可以經由崇道建德之修行,或曾經對天下眾生做過的功勛偉業,來為祖先求得冥福德蔭。 祖 先生前未能求得天道者,子孫可以直接超拔,從陰間地府直接將祖先之靈超拔至理天;或者祖先雖有求道,然在世時未能行功建德者,皆可藉子孫以結緣方式,將功德迴向給祖先,以致於使得只能在理天之「靜修院」,或「修道院」,或者是「天佛院」當中,以亡靈身份修行的祖先,可以得到更高等之階級,這種結緣結果,或許可以讓祖先位列仙班,也或許可以有一份無任何品蓮果位之天職,但子孫須有足夠的功德才行,不然必禍延子孫。所以上天借這無量無盡的恩澤,將之作為天下眾生在行功建業上,立下了萬世億載所遵行的楷模。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每個人都能自我明心修性,建德立功的話,不管是不是為了祖先而做,對於整個社會、國家,甚至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有絕對正面的影響力,乃至於成為一個「人間淨土」都是可能的事。所以眾生務必遵循著崇道建德與立功行道之要旨,且劍及履及而不可有任何違逆天理,綱常倫理之道。如此一來,德風草偃,則天下無處非聖賢之教化,無處非淨土之地也。最後,身為一位能領受天恩師德而求得天道的我們,有幸得以參與三曹普渡大業之不可思議殊勝良機,除了要宏揚天道精髓與精進於本身修行之外,更須要有代天除惡,斬奸驅邪,推道訓俗,化行德風之大志;以鏡為鑒而自渡,以鐘為醒而利他,以鼎為安而固道,以德為美而化俗,以譽為謙而守德,以毀為勵而精進。則萬方必克綏於道圖,黎庶必永住於菩提,人心必公道於是非,天道必宏揚於宇寰。

所以說修行除了德行是必要條件之外,智慧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智慧」是開悟與否的資糧,所以說能不能開悟與「智慧」高低有很大的關聯,智慧高者,得其大悟;智慧低者,得其小悟;無智慧者,根本難悟。因此「智慧」與「修行」是一體兩面的,缺一不可。因為「智慧」為修行之體,而「修行」則為智慧之用;因此佛家將「菩提」以華語「智慧」名之,就是在說明「智慧之道」是可以成就「無量菩提」的。不過要說「菩提」就是解釋成「智慧」的話,卻也失其真諦。因為「智慧」有高低之分,而「菩提」卻無高下之分,所以說「菩提」若要翻成華語的話,不如以「妙智慧」來為名,以「妙智慧」來代表「菩提」,以便於區隔一般世人所認知的「智慧」,我想這是比較恰當的諦解之義。

修行要以智慧為體,而智慧要以修行為用;當一個人智慧駑鈍,遇事則豫,躊躇不前時,最好不要妄言「修行」。因為「修行」是「剝骨剝皮又剝心」的終身工程,會把每一個想踏入真正修行境地的人,在他的內心的最深處、最隱暗處的「本性」,一層一層的剝開,剝完之後還會攤在陽光下讓世人檢驗,一條一條的檢視,一件一件的審核。這也就是說為什麼「修行」不是那麼容易可以達成的主要原因。外表可以騙人,外相可以是道貌岸然,可以是仙骨飄逸,但是在心靈最深處的那個「本性」,到底是「佛性」還是「魔性」,沒人知道,甚至於連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修行就是那麼殘酷的工程,會把一個人心靈最深處的那股「本性」展露無遺。因此有些人被剝皮、剝骨、剝心,剝到最後才發覺所剝出來的那個「本性」,竟然污穢不堪,其臭無比,難以見人;也有些人被剝到最後,所顯現出來的竟是千古難聞,堅毅不拔的「金剛佛性」。所以說「修行」雖然可以成佛成仙,成聖成賢,也可以了脫生死,逍遙萬世,永不受輪迴之苦,不過對於心術不正,私欲邪念重的人,說一句不該說得話,連求道都最好不要求,為什麼呢?因為以犯同樣的罪過來說,有求過道的人的罪,絕對會比未求過道的人來得嚴重許多。這就是天道的可貴處之一,怎麼解釋這個邏輯理論呢?因為「求道」所代表的意義,就是表示你已經登上三曹普渡的法航,不只立過十條大願,更有代天宣化,推道訓俗的天賦職責。天下眾生等著你來救渡的人,如恆河沙粒那麼多,你不只要有已達才能達人,已立才能立人的德行,還要有不辭艱辛,不畏困苦的心志,尤其是道心的堅定,還有是非善惡的基本概念與實行,要比未求道的人要來得更為清楚明白與堅守。如果連自己都跟著世俗風氣而放逸,或以天道為自己謀取權勢利益的話,那你連自己都渡不了自己的,你要拿什麼東西出來渡眾生!那你求道幹什麼?還不如不要求?免得罪加一等!仙佛聖訓裏常說:「速建奇功」!什麼是奇功?是不是辦辦道、渡渡人就算奇功?還是吃素就算是建立奇功?試問:能流傳千古,萬世馨香的功德是什麼?是不是三不朽?人生百年,倏忽而過,觀世人方見垂髫,又見白髮;方聞疾疢,復矚離世;始鑒其形健如牛,剎時荒煙蔓草孤魂棲。空留白骨魂歸陰,到頭來一場空,在人間白走了一趟,甚至在有意無意中,又造了更重的罪業,而墮三惡道。更不知會在未來的哪一劫,哪一世才能得聞天道正脈的法音。所以要珍惜有「人身」的機會,以歲月之勤,精進勇猛,學古聖賢之德風,安身立命,克己復禮,三施並進,不退道心,不畏艱困,始終如一,久而久之,聖業必成,道業必昌。

有很多點傳師,連「天道真諦」是什麼?自己都說不上來!連「一貫道」是什麼?也是一知半解;要不然就是貪生怕死,富貴名祿放不下;要不然生平沒渡幾個人,沒講過一天道,沒授過一堂如何教誨成聖成賢的課,不看聖訓,不解聖訓,卻也能高居點傳師之位!要不然就是毫無是非善惡之別,鄉愿之徒!要不然就是不讀書,聖訓不研,講起道來,一派胡言,胡說八道,盡說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道理!要不然就是自以為功高德厚,吃了幾年素就以為可以成仙成佛了。要不然就是人云亦云,毫無主見,毫無是非與正義感!可知道受人一叩首,那是需要有多少「道功」的人,才能消化得了別人跟你一叩首的。不要以為當上點傳師就是成仙成佛了,那可是代師傳道,代天理物的重責大任啊!點傳師是代理師尊傳道,你們想一想,可以代理掌萬八道盤萬國教主天然師尊的職務,那是多麼嚴肅,多麼令天人敬畏的職務!那可是需要有相當德行的人才能擔任的職位!請捫心自問,自己的德行夠不夠格?功果夠不夠?智慧夠不夠?不要連你想渡化眾生的智慧與德行都比你還高、還好。可知道你的一言一行,一念當下,是善是惡,是正是邪,是公是私,上天與師尊都在看啊!所以說幾句「點傳師們」最不想聽的:不要不知命,不要不知天,不要不要臉,不要丟人現眼,不要低估了眾生的智慧,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智慧,最重要,千萬千萬不要低估了上天的智慧。

眾生雖曰皆是佛子,但是累世累劫以來所犯下的罪愆不知凡幾,到底還有多少罪孽尚未還清,我想任誰也不知道!所以每一個想要修行的人,都要將這種「帶業修行」的觀念深植腦海,隨時隨地提醒自己,不斷地反省並告訴自己,我有累世累劫累積而來的無邊無量的罪孽,此罪如山之高,如海之深,罄竹難書,擢髮難數。今蒙天恩師德傳我聖道,是我三生有幸,祖上積德。感謝上天、師尊,感謝歷代祖先的積德積福,尤其是今生的父母,生了我肉體之身,所以我才能得以為人身而求得聖道,這是千古難逢的機會。所以我願將我所有的功德迴向給今生的父母,以報生育、養育、教育之恩。我願發誓,從今而後,痛改前非,精進天道,專研聖理,研讀聖訓,克己復禮,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立三不朽。每天起床後,都要將前面說的一段誓言,重覆一遍,直到老死。將每天都當成是第一天才求道的心境,每天懺悔,每天進修,每天讀聖賢之道,滿懷感恩之心,心懷若谷,謙虛待人,大辱不驚,大德不言,大志不表。

以前在道中常聽某些道親前輩自稱為「修道人」,也常聽很多人自誇修了多少功,積了多少德,渡了多少人,辦了多少次的道,就是從沒聽說過要把自己當成是「罪孽深重」的人,反而是常聽到自己在歌頌自己的德性。而且天道中常瀰漫著一股「位高」就代表「德高」的一種假相,這裡的「位高」講的就是「點傳師」的職位,筆者在道中看過很多原本是謙虛待人,彬彬有禮的道親,一旦當上了「點傳師」後,那種不可一世,藐視群倫的嘴臉,頓時展露無遺。好像當了點傳師後,就是成仙成佛似的,從說話的口氣,行為的表現,與原先道親身份相比,判若兩人。原來的虛懷若谷,變成了志得意滿;原來的不恥下問,變成了俾倪群雄。原先感覺還算是一個有智慧,有正氣的人,可以一夕之間翻臉不認人,正氣變成邪氣。讓筆者深切的感悟到,為何古人會用「小人得志」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來表示德行修為不足的人在得勢之後的姿態。不過話說回來,修道可以修到這個樣子,也還真不容易!

好不容易「久媳熬成婆」,身份地位不一樣了,當然心境也就不一樣了。吾性本來完全俱足,不可自疑虧欠;吾性本來蕩平正直,不可自作迂曲;吾性本來廣大無垠,不可自為侷促;吾性本來光明照朗,不可自作迷昧;吾性本來易簡直截,不可自增造作。從自性的開悟次第來說,是佛不須覓,須覓不是佛。沒有一尊佛是敲鑼打鼓而來的,人人都是佛子,都有成佛的慧根慧性,而且是早晚都會成佛的,因為你的慧根慧性都在。從你發出「妙智慧」之後,就是你開悟的當下。所謂一念放肆,則失厥天真;一念了覺,則無上菩提。視俗而教,察失而防。如果對自己的品格有信心,對自己所求的道有堅定的道心,那就不要怕,不要擔心,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是正則進,非正則退。對內要從心靈深處下功夫,不要讓本性被世俗所染,從「一念」處之初發心開始修持,念念皆善,拴心猿,馭意馬,不離中。不要怕六根染塵,心不住,自然根識不染;不要怕三毒侵襲,自發妙智慧,無明自斷,三毒自然不侵;起悲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溺己溺,人饑己饑。如果三毒六根都拿你無可奈何了,不管你是否求道,陰曹鬼卒見你都怕,閻王見你哪能不頂禮讚歎,你還會擔心道業不成嗎?對外則堅守綱常倫理,舉手投足不離中庸之道,不必過與不及,恰如其份即可,不必矯揉造作,發自內心之誠敬即可;守四勿,克己復禮,助道幫道,精研聖訓,學聖賢教誨之道,廣化群迷,宣揚天道精髓,立不朽之業,如此而修,終身不渝。你還會擔心道功不圓,道業不成嗎?所以修行之路不難修,在於你要不要修而已!修行之道,不要給自己找藉口,不要打折扣,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也不能有鄉愿之心,「是非善惡」就是一把良心尺,姑息養奸就是不對,不必去丈量「是非善惡」的標準與底線,道德良知沒有灰色中間地帶,更不能有模擬兩可的道德標準。

﹝糾虔天刑﹞

專司牢刑、罰度、懲治之職。語見《國語‧魯語‧敬姜論勞逸》

﹝糾﹞

糾,矯正、改錯。如:「糾正」。《左傳‧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

﹝虔﹞

殺害。《漢‧揚雄‧方言‧卷三》:「虔、散,殺也。東齊曰散。青、徐、淮、楚之間曰虔。」《左傳‧成公十三年》:「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 〈注一〉我農功〈注二〉,虔劉〈注三〉我邊陲〈注四〉。」 

◎〈注一〉芟夷:刈草。《周禮‧地官‧稻人》:「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左傳‧隱公六年》:「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芟,音 ㄕㄢ 。

◎〈注二〉農功:農作物。《左傳˙成公十三年:「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虔劉我邊陲。」

◎〈注三〉虔劉:殺害。《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羌無弋爰劍等傳‧贊曰》:「虔劉隴北,假僭涇陽。」

◎〈注四〉邊陲:邊疆地帶。《史記‧卷二十五‧律書》:「秦二世宿軍無用之地,連兵於邊陲,力非弱也。」或作「邊垂」﹑「邊陲區」。

﹝天刑﹞

上天對惡人的懲罰。《老殘遊記‧第十一回》:「說無神則無陰譴〈注一〉,無天刑,一切違背天理的事都可以做得。」

◎〈注一〉陰譴:冥冥中遭受鬼神的譴罰。

﹝大德不官  大道不器 大信不約  大時不齊﹞

喻偉大的德性,不偏治一種職務;偉大的道理,不侷限於一種事物;最大的信實,不必見於盟誓;恆久的天時,亦不是全屬暑天或全是冬天。如果瞭解了這四種情形,就能立志向偉大處學習了。此四句起初不知出自何處,民國六十三年 農曆三月二十四日 ,利用天元佛壇「神人考試」之機會,請示「主考官‧三天主考」,主考轉詢黃祖蔭〈省立新竹 高中 老師〉講師,黃講師答曰:「可能出自《中庸》或《莊子》」。主考官示曰:「《莊子‧天論篇》對否?」黃講師再答:「是」,主考官也不再提。筆者返家後,遍查《莊子》並無此四句。筆者自忖,神或有錯誤之時,為一探究竟,決定再行請示。同年 農曆三月八日 於苗栗天昴佛壇辦道,筆者托林山田人才,若三天主考降臨,伺機請示此四句究出自何處?三天主考果然降臨,人才請示,主考在沙盤上寫道:「山田人才,所謂人才,必致神意,知神之心,明吾之懷,方是美人才,凡是吾問,如此答『對不對?』並非肯定,乃是否定。此是在《小戴禮記‧學記篇》也,返查對不對?吾若不問,對不對?汝眾必不查也。」筆者返家再查,主考所示正確,由此可見仙佛栽培之用心良苦。

﹝君子勞心  小人勞力﹞

語見《國語‧魯語‧敬姜論勞逸》。本句均出現在《國語》及《左傳》。君子者,謂當時在朝為官之士。小人者,表示平民。與今日所言之君子與小人之解,有所區別。

﹝明作晦休  無日而息﹞

謂自庶人以下,都是天一亮就勞動,天黑了才休息,沒有一天怠惰。《國語‧魯語‧敬姜論勞逸》:「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

﹝三綱﹞

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漢書‧卷八十五‧谷永傳》:「勤三綱之嚴,修後宮之政。」《三國演義‧第四回》:「三綱之道,天地之紀,毋乃有闕?」 

﹝八德﹞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種固有的美德。

﹝性天﹞

亦作「天性」。天生的本性。《孝經‧聖治章》:「父子之道,天性也。」《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

﹝極樂﹞

「極樂世界」之簡稱。即指阿彌陀佛之淨土。又稱極樂淨土、極樂國土、西方淨土、西方、安養淨土、安養世界、安樂國。自此世間向西而去,經過十萬億佛土之彼方即為極樂淨土。關於該淨土之情況,在阿彌陀經中有詳細之解說,而阿彌陀佛今仍在彼處說法。據《無量壽經》等所載,往生於該佛土者身受諸種快樂,例如,身上有如佛之三十二相,且具神通,五官之對境非常微妙,心中舒暢清涼,在心中聞法,供養佛陀,即得開悟。《唐‧白居易‧畫西方幀記》:「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諸苦。」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