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籍﹞

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公元前二三二年至公元前二零二年〉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英雄豪傑,亦是秦末起義軍領袖,西楚王朝〈公元前二零六年四月至公元前二零二年十二月〉的建立者,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故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秦末隨其叔父項梁發動「會稽」起義,在前二零七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項羽的武勇古今無雙,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霸王」一詞,專指項羽。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同叔父項梁在會稽郡斬殺郡守之後迅速崛起,舉兵反秦。巨鹿之戰後,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海內。秦亡,仗勢分天下,冊封十八路諸侯。項羽不僅武勇出眾、氣魄蓋世,還留下了千古名作《垓下歌》。司馬遷評價道:「大政皆由羽出,號稱西楚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驚天動地的風雲,寫下了一段永世不朽的神話。公元前二零二年十二月項羽在「垓下」被韓信、彭越和英布合力打敗,在烏江邊自刎,年僅三十歲。

公元前二二四年,秦將王翦大破楚軍,次年,秦軍攻到蘄〈今安徽宿州市區〉南,項羽的祖父項燕兵敗被殺〈一說自殺〉。楚國滅亡之後,項羽與弟弟〈一說堂弟〉項莊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縣(今江蘇蘇州)。羽年少時,項梁曾教他讀書,項羽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後梁又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讀書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學武不過能敵得過一人,籍要學便學萬人敵!」於是 項梁便 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後又不願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再管他。項羽力能扛鼎〈霸王舉鼎一詞的由來〉,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二零九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澤鄉起義〉,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帶領八千吳中男兒〈指春秋吳國舊境,即今上海市、江蘇南部及浙江嘉興市東北部〉反秦起義軍,登上了歷史舞臺。

【雍丘之戰】

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採納范增之計,立楚懷王羋心,仍稱楚懷王。項梁自號 武信 君。之後,項梁率義軍大破秦軍于東阿、定陶。項羽和劉邦也率軍攻佔城陽,略地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秦三川郡〈治雒陽,今洛陽市白馬寺東〉守李由激戰,項羽以一人之力于萬軍之中斬殺李由,秦軍大敗。

【鉅鹿之戰】

定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被秦軍圍困于鉅鹿〈今河北平鄉縣城西南的平鄉村〉。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副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楚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一劍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命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後渡過一條通往趙國的漳河,但由於寡不敵眾,士氣低落,項羽遂命令軍士鑿沉渡江用的船隻,打破吃飯用的鐵鍋,身上只帶三天乾糧,軍士們個個以命相抵,士氣大振,大破秦軍〈破釜沉舟一詞的由來〉。說起秦朝,人們總是先想到大秦雄師,其氣吞如虎,橫掃六合的氣概讓千年來無數風流志士遐想、謳歌。秦之興起,無疑其內在戰爭機器的瘋狂開動,外在百萬鐵軍的征討四方,拓開前所未有的疆域。然而短短十五年間,泱泱大秦,毀於一旦,真是應了「其興也勃矣,其亡也乎矣」。秦朝大廈倒塌之快,其內在外在有各種問題,但是給予大秦最沉重一擊,使強悍的大秦再無能力開動其戰爭機器,無疑是項羽的天才之作:「鉅鹿之戰」。

出身于文官的章邯,在名將如雲的大秦帝國猶如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黑暗的天空。在陳勝發難于野,諸侯並起,幾十萬大軍進函谷關時,承擔起大秦最後的命運,靠臨時組織起驪山囚徒,一敗周文之數十萬大軍,再破齊楚聯軍,三勝楚軍統帥項梁,殺之定陶。可謂是戰績累累,似乎再建大秦之軍威,重鑄大秦之軍魂。此時關外之地,黃河之南佈滿秦軍勢力,只有少部分魏的殘餘勢力。王離帶領著邊防軍進攻河北之地趙國,更北邊盤踞著勢力弱小的燕國。田榮因為剛為秦軍所敗,又怨恨楚趙不殺田假田角,所以龜縮齊地,擁兵自保。當時的秦朝廷正為權利鬥爭而生死相搏,滅諸侯義軍的大任自然就落在統帥章邯的身上,章邯再擊敗楚軍殺掉項梁作了一個大的戰略決定,北上匯合王離軍,拿下整個趙國。這個戰略計劃卻遭到後世的唾棄,多數學者認為他應該趁機進攻彭城。但從當時的情況看卻是個可圈可點的戰略計劃。王離軍進攻趙國,一直未果,彭城遠離關中,而北方西邊並不安定,章邯攻彭城短時間如未攻下,糧食必然吃緊,孤軍深入,糧道必為所擾,而王離軍繼續攻趙,分兵不如合,分則容易被各個擊破,王離放棄趙國一起來攻彭城,後方則為趙國斷,前不能進,後不能退,勢必全軍覆沒。此時有個偶然的事件更是促使章邯全力北上,王離軍對趙國實行拉攏政策,詐為二世書以招趙將李良,李良因為趙王的姐姐對其無禮,殺掉趙王的姐姐,投靠秦軍,擊殺趙王。後來為張耳陳餘擊敗,又投靠了章邯。章邯抓住這個機會出兵,擊敗趙軍,王離軍趁機包圍趙王于鉅鹿。章邯軍紮住其南部,一邊為王離軍護送糧草,一邊虎視眈眈的守護王離軍側翼,形成夾擊之勢。

趙王被困于鉅鹿時,趙相張耳充分發揮其外交特長,遊說其各地諸侯前來救趙,並申明天下之勢在此一舉,諸侯紛紛帶大軍而來。首先趕到的是趙大將軍陳餘,將其數萬兵力紮住鉅鹿之北。張耳的兒子張敖帶兵萬餘人而來。南方的楚派其北征集團,北方的燕派將軍臧荼南下。田榮因為個人恩怨不願意救趙,但是齊將田都背田榮帶兵前來。史記載:「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張耳千盼萬盼等來的救軍,見了秦軍陣容後各個都成了江湖街頭藝人,光擺花架子,就是不拿真工夫。精神上絕對支持趙軍,行動上就是不敢和秦軍動真格的。張耳急得沒有辦法,派使者張黶、陳澤質問陳餘。陳餘逼得沒辦法,給張黶、陳澤五千兵力讓他們找秦軍練練去。秦軍哪把這五千人放在眼裏,片刻就把五千人殺個精光。張耳由於毫不知情,以致後來誤會陳餘殺其使者。看到這種情況,諸侯哪敢再行動,大家全都作起壁上觀來了。

楚國派來的北征集團,在最危機的時刻終於到達。章邯在九月圍鉅鹿,楚軍十月至十一月之間就派出北征集團。為何到十二月才達到?原來楚國中間發生了權利鬥爭,本來為傀儡的楚懷王趁項梁戰死之機,奪項羽軍權。派自己親信宋義為統帥,項羽范增為次,率領大軍救趙。但因畏懼秦軍強大和想解除項氏政治威脅,欲在半路殺項羽與結盟齊國。史記載「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在權利鬥爭中項羽獲得勝利,成功殺掉主將宋義。懷王無奈,只好「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 陽 君、蒲將軍皆屬項羽」。不過其他的軍隊將不屬於北征軍,而且也將在沒有任何的援軍支援。考證當時在彭城彙集的人馬,劉邦軍本是北征軍的一隻,因為懷王和項家的權利鬥爭則沒有隨項羽參加鉅鹿大戰。番君吳芮軍、共敖軍一個是進關才隨項羽,一個是攻南郡未隨項羽,都沒有參與鉅鹿大戰。龍且本是項梁先鋒,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前後的地位應該龍且軍沒有參與鉅鹿之戰。唯一有疑問的是呂臣軍,是合併和被項羽全部帶到鉅鹿還是部分或則全部留在彭城不清楚,估計是部分被項羽帶走參與鉅鹿戰。獲得懷王的授權後,項羽立刻帶領大軍渡河救趙,渡河後齊王建孫田安帶著一支小軍隊,投靠項羽。

項羽到鉅鹿後開始謀劃對秦軍來一場世紀豪賭,賭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幾萬楚軍,輸則全軍盡墨,身死當場;而贏則大秦的天下。面臨在自己面前的是種種不利,似乎是一場有敗無勝毫無懸念的賭局。天才不愧是天才,項羽立刻就發現秦軍的弱點,秦軍佈局是王離軍圍鉅鹿,章邯軍紮住其南邊,一邊築甬道輸之粟糧,一邊隨時對救助鉅鹿的援軍打擊,這只軍隊像兩隻虎鉗,牢牢的盯死獵物,而弱點就在兩鉗之間的心臟。項羽要直接實施黑虎掏心戰略,只有切斷兩隻虎鉗的聯繫,集中力量攻其一只才可以有希望獲勝。為了得到更多的情報,讓秦軍露出破綻,項羽先派英布,蒲將軍帶上自己的兩萬人馬渡河進攻秦軍甬道。英布,蒲將軍不負所望,戰鬥擊敗看守甬道的秦軍。從這場小勝利,項羽看到秦軍的問題所在:「甬道虛弱」。而章邯軍疲憊不堪,決定抓住時機全軍進攻秦軍,這個時候陳餘又派人向項羽請戰,項羽同意了。正好讓陳餘做出救趙的姿態吸引王離軍的注意。項羽帶著剩餘的主力部隊,全部渡河。在渡河之後,項羽發表即興煽動演講鼓舞士氣,隨後破釜沉舟,只帶三天的乾糧,以示「不戰勝毋寧死」的大無畏精神。這裏充分體現了項羽的戰略眼光和權謀手段以及大無畏的決斷力,首先項羽帶著一隻雜牌軍,軍隊派系多,戰鬥力參差不齊,而項羽又是第一次指揮他們,很難指揮的得心應手。這樣的情況下項羽充分運用了「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把一隻向心力不足的軍隊栓成一根繩,只有一起向前衝打敗秦軍才有活路。在項羽的手段下,楚兵的求戰欲望高漲。後世研究者僅僅看到破釜沉舟後者的精神作用,而忽視了前者的重大意義。

項羽還命人打破作飯的鍋,每人只帶三天乾糧。項羽不但要以劣勢兵力擊敗秦軍,還要用三天時間擊敗秦軍,如果三天之內不能滅掉秦軍奪取糧草,就算擊敗秦軍還是一個死字,項羽莫非瘋了?項羽主力開始進攻,項羽把主力匯合在一起,直接進攻甬道,斷王離軍的糧草。章邯聽到消息後,立刻帶軍援救甬道,正中項羽之計,項羽以逸待勞,大攻章邯。章邯沒有料到項羽孤注一擲,把所有籌碼都壓了上去,由於英布軍前期的騷擾戰的迷惑,章邯還以為項羽又在玩斷糧遊戲,搞搞破壞然後跑人〈誰又能想到項羽如此高明、如此不要命乎?〉,連陣型都沒有佈置好就帶軍救援。這次項羽玩真格的,有心算無心,決戰對救援,勝負可想而知。《史記‧張耳陳餘傳》載:「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章邯遭遇大敗,準備休整後再戰。此時項羽擊退章邯軍後,立刻馬不停蹄殺向毫無準備的王離軍。王離軍圍鉅鹿,防諸侯。這幾天在防備陳餘的虛張聲勢,突然聽聞項羽領軍殺來,大吃一驚,由於此刻陣型鬆散,只好命大將蘇角倉促迎戰。此時項羽早作好戰術部署,對鬆散的秦軍實行穿插,分割,包圍,而項羽親自帶兵直攻秦軍指揮中樞。《史記》中做了精彩的藝術描寫:「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這裏太史公用了藝術化的描寫,實際是項羽把秦軍分割,獨立後,項羽殺蘇角,擒王離,九戰九勝。諸侯看到形式有利,立刻加入痛打落水狗的行列。

諸侯包圍秦軍,鉅鹿城的趙軍裏應外合,全殲王離軍,王離的大將涉間絕望放火自殺。曾經滅六國擊敗匈奴的雄師,就這樣風消雲散了。王離正是當年覆滅六國、橫掃華夏的秦朝神將王翦的孫子,項羽的祖父項燕便是死于王翦之手,不知是否上天註定,多年之後項羽擊敗王離,也算是為自己的祖父報仇。滅掉王離軍,救趙成功後,戰爭並沒有結束,章邯軍還有二十多萬人退居棘原,此時懷王命項羽回師。但是項羽另有大志,項羽要擺脫懷王滅秦稱霸天下,此時對他來說是一個機會。項羽開始使用政治手段,首先要收服諸侯聯軍,再要收服章邯,做好這些項羽煞費心機,項羽先把章邯軍牢牢壓制在自己手中卻不強攻,利用章邯的威脅一面統帥整合諸侯,一面用裂土分封收買諸侯,恩威並用,雙管齊下,把諸侯聯軍牢牢綁在自己的戰車上。章邯在王離兵敗後,受到極大的壓力,一直求戰,希望用勝利來回應秦庭。但是局勢的主動權掌握在項羽的手中,項羽此時表現耐性十足,屢屢擊敗章邯卻不決戰,只是一點點磨,而章邯此時戰不勝退不得。這樣對峙六個月,已經是秦二世三年六月了,秦二世屢屢派人責問章邯,章邯派親信司馬欣到咸陽打探消息。趙高派人捉拿司馬欣,司馬欣從小路逃回。此時陳餘給章邯寫信講明利害,讓章邯投降項羽,章邯有些意動,卻不甘心,一面派人談約,一面準備在戰。但是章邯的小動作都被項羽看在眼中,為了徹底收服章邯,項羽決定打怕他。項羽命蒲將軍迅速到漳南擊破章邯軍,自己帶大軍再敗章邯軍,章邯無計可使,只好投降,秦朝的最後一隻軍隊宣告覆滅。

【彭城之戰】

彭城即今江蘇省徐州市,彭城之戰是一場世界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跡。談起中國古代戰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如秦楚「鉅鹿之戰」,漢趙「井陘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楚漢時期另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爭卻常常被大多人所忽略,以致研究者寥寥無幾。各種原因只有仁者見仁。但是這場戰爭卻是一個無法忽略,在中國戰爭史以至世界戰爭史都應該有一席之地的戰爭,它就是「彭城之戰」。秦朝末年,綱絕維弛,群雄並起,其間項羽憑藉滅秦巨功分封天下,稱霸諸侯,而滅秦的另一主角劉邦卻被封在偏遠的漢中巴蜀之地。漢二年,劉邦因不滿漢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東向伐楚,而此時,項羽大軍正在東邊平定齊國之亂,後方空虛。劉邦抓住這個機會大舉東進,一路上所向披靡,兵鋒直指項羽的都城彭城。《史記》載:「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很多人質疑五十六萬人這個數字,其實這個數字是可信的,劉邦當年在關中的時候統兵十萬,經過漢中整頓,收其巴人等當地民族為軍,後定三秦亦收其兵,完全可以做到翻一倍。而此時劉邦與魏王豹,殷王司馬昂,河南王申陽,塞王、翟王等五路諸侯一齊攻打項羽〈另有陳餘軍不在此路〉,而此時東進劉邦傾巢而出,手下重要將領和謀士幾乎全到,彭城兵敗後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可見損失之慘重。劉邦進攻彭城的部署是,漢元八月,劉邦出漢中定三秦。「漢二年三月漢王從臨晉渡」東進。劉邦分三路行軍,中路軍由劉邦親自統帥,部將為張良、陳平、韓信,呂澤,張耳,盧綰,夏侯嬰以及五諸侯軍,是從洛陽直接向東,直取彭城。北路軍由曹參、灌嬰率領匯合陳餘軍從粱魯,與中路軍會攻彭城。南路軍由薛歐、王吸〈或有王陵軍〉自關中出武關走南陽,攻陽夏,向東進攻彭城。此時關中並不安穩,章邯等勢力還在負隅頑抗。劉邦留下蕭何守關中,周勃圍廢丘,樊噲酈商轉戰關中各地,而立韓王信〈非韓信〉為韓王平定韓地。《史記‧淮陰侯列傳》敍述此段時,只說漢王而未提韓信,在韓信的列傳中,敍述本身就暗含其人行蹤。考證韓信生平,我們知道韓信雖然在漢中被劉邦拜為大將,但是一直到彭城之戰都無兵權,其地位只相當於參謀,這個期間,他並沒有什麼舉動,太史公自然忽略過去。而後來彭城之敗後,韓信收殘兵敗將在滎陽和劉邦會合更有利的證明其人當時亦在彭城。漢二年四月,北路軍破龍且于定陶,南下碭和劉邦中路軍會師,接著攻下項羽都城彭城,劉邦似乎已經完勝。

早在劉邦定三秦的時候,項羽就預感劉邦會東進,不過此時他帶兵進攻自己後翼的齊國。而對劉邦的攻勢,項羽一面派鄭昌為韓王,前往韓地抵抗劉邦東進。派陳平平殷王在此又布一層防禦線。派龍且抵擋北路軍,又派兵距陽夏阻攔南路軍。除了南路軍史書未明外,其餘各路均告失敗。而項羽寄以厚望的英布卻趁此坐山觀虎鬥。劉邦軍浩浩蕩蕩,五十六萬大軍數月就盡占楚地,此時,項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一〉面臨兩線作戰。齊國尚未平定,回師救楚,則腹背受敵。〈二〉兵力的極大懸殊。劉邦諸侯聯軍五十六萬人,規模空前宏大。項羽此時全部兵力不詳,但是必然遠少於五十六萬。〈三〉後方淪陷,孤軍深入。此時項羽楚地盡失,沒有根基的孤軍只能速戰速決。〈四〉遠離戰場,長途奔波。敵人則以逸待勞,利用防禦工事抵抗回師楚軍。〈五〉盟友背叛,政治大環境陷入極度孤立的狀況。面對如此險惡的政治,軍事環境,項羽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出籠:以諸將率領大軍繼續平定齊國,作為迷惑劉邦的手段。而自己親自帶領三萬精兵繞道彭城後方,以彭城為釣餌引劉邦上鉤,然後偷襲劉邦後方,盡滅劉邦軍。項羽的作戰計劃出來,所有人都楞住了,他不但要以三萬盡殲對方五十六萬,還要長途奔波,設局偷襲,這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瘋狂計劃。

《史記‧項羽本紀》有載:「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這裏清楚的寫明瞭項羽的行蹤的順序。然《史記‧高祖本紀》卻載:「項羽雖聞漢東,既已連齊兵,欲遂破之而擊漢。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兩者史料有極大差異。《項羽本紀》排在《高祖本紀》前面,事蹟以項羽為主,順序詳細,故以《項羽本紀》為准。而《高祖本紀》以劉邦事件為主,項羽事蹟只是插敍。讀高祖這段會發現劉邦入彭城強調的是因果關係,並未詳細敍述項羽行蹤,而《項羽本紀》已說的很清楚了,無須贅言。細看《項羽本紀》發現有一個關鍵字「項王乃西從蕭」,從「乃」字我們可以大膽推測,項羽三萬兵力在劉邦軍尚未全部入彭城時,已經到達彭城西南斷其後路,等待劉邦全部入彭城給劉邦聯軍致命一擊。而長途奔波,繞道千里,斷敵後路,攻其不備未給敵人發現任何蛛絲馬跡,可真謂是前無古人。

現在項羽只剩下耐心等待最佳時機給予致命一刀了,不過項羽已經準備好秘密武器了。騎兵是冷兵器時期世界戰爭史的最大革命,但是卻是個逐漸發展的時期。在馬鐙沒有出現的前騎兵時代,騎兵的發展和應用是緩慢的。我國中原地區早在春秋之際已經有騎兵,但是此時騎兵是小規模的,主要用於載人,並沒有史料證明有騎兵作戰的記錄。中原地區真正大規模把騎兵用於軍事是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從此騎兵作為輔助性兵種走向戰場。戰國時期由於秦趙臨近北方胡人,所以多有騎兵。但是此時不論是秦還是趙,騎兵都是作為輔助兵種,騎兵放在兩翼後方,配備弓弩。用於偵察,騷擾,偷襲,斷後,追擊等。真正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把騎兵當成主力並用於衝鋒大多以為是在西漢時期的反擊匈奴。這個論述實際上忽略了項羽在中國騎兵史上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彭城之戰是中國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殲滅步兵的典範,但是史料卻沒有清楚記載,史記僅記載項羽自以精兵三萬人,是不是都是騎兵而無史載。這裏我們要從頭來分析,項羽在彭城戰前捨棄大軍千里奔波,最大限度的運用了機動能力,用騎兵合情合理。彭城之戰後,項羽偷襲劉邦運用騎兵的衝擊力衝散大軍又採用驅趕的方式使其落水,以及騎兵追逐包圍劉邦,這裏都可以看到戰術上運用騎兵的影子。彭城之戰後,《史記‧灌嬰列傳》記載:「楚騎來眾」,而後劉邦招攬舊秦騎兵組成獨立騎兵軍團,任命灌嬰指揮。從這裏我們看出項羽騎兵的威脅促使劉邦大力發展騎兵(後期招攬大量胡人,樓煩人為其騎兵)。劉邦曾在滅秦時多次和秦軍作戰,卻一直沒有發展騎兵,一個側面可以證明項羽之騎兵有和秦騎兵不同的用途和編制。

戰國時期,騎兵用於輔助沒有獨立作戰及用騎兵衝鋒的戰例(主要是沒有馬鐙,騎兵缺乏衝擊力及長途奔波的持續力)。到了彭城之戰,由於是偷襲戰,主要用於騎兵踏營,衝散,驅趕造成敵人混亂而使騎兵第一次大規模獨立衝鋒作戰。顯然戰果是輝煌的,給中國騎兵史大大寫下一筆。關於項羽的騎兵,應該是在鉅鹿之戰後(鉅鹿戰項羽用的是步兵,無騎兵的痕跡)收編秦與趙的騎兵組成了騎兵軍團。項羽自殺時說得到自己的坐騎烏騅馬有五年,按此推斷得烏騅正是在鉅鹿大戰左右。項羽把大部隊留在齊國迷惑劉邦,自己運用騎兵的機動性,繞道彭城西南的蕭縣。等待劉邦諸軍全部進入彭城,混亂不堪,而且大將忙著部署北邊建立防禦,劉邦等主帥鬆懈的最佳時機,開始西出蕭,向東進攻彭城。項羽選擇的是早晨發動偷襲。選擇早晨看得出項羽對時機把握的老辣,早晨敵人尚在睡夢中,正處於最疲憊的時候,突然遭遇大規模偷襲,其慌亂可想而知,而自己可以利用早晨天亮明瞭敵方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戰術最大消滅敵人。很多偷襲喜歡放在夜裏,這樣有利掩藏行蹤。但是項羽此次不光要造成敵方混亂,更要全殲敵軍。項羽在戰術的選擇上直接攻擊劉邦指揮中樞,造成劉邦聯軍指揮系統癱瘓。這樣聯軍就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抗,然後項羽死死咬住劉邦的主力進行攻擊,不給劉邦喘氣的機會。而且利用驅趕的方法把他們逼到河流邊上,使他們因為擁擠掉進河中淹死或自相殘殺。而劉邦聯軍猶如從雲霧端落入無底的深淵,昨天還意興盎然,大勝在握;今天就兵從天降,不知其然。不明白實情的聯軍又沒有得到有效的組織像無頭蒼蠅四處亂撞,此時正中項羽之計。由於兵力上的極大懸殊,如果硬拼無論如何都是要被消耗怠盡。這裏項羽用騎兵驅趕引誘把聯軍引向南方的谷、泗水,在此項羽展開攻擊,殺聯軍十餘萬人。聯軍為了活命拼命南逃,逃到更南的靈壁東睢水上,這樣聯軍自相殘殺,被擠落水十多萬。彭城之戰終成了一面倒的局勢,剩下就是追擊殘兵敗將,擴大戰果,收拾殘局的事了。可惜由於項羽的兵力單薄,追擊戰並未產生多大效果,劉邦諸將收拾殘兵彙聚滎陽,頂住了楚兵的追擊。

【垓下之戰】

楚霸王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于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隨後,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見《史記•項羽本紀》〉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五年十月,劉邦親率二十餘萬大軍追擊十萬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但此時,韓、彭二人沒有一個出兵配合劉邦。項羽知道後大怒,於清晨在此地發動突然反擊,斬殺漢軍近兩萬餘人,再次將漢軍擊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於是,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齊王韓信親率齊軍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和今天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梁王彭越率軍數萬從梁地出發,先南下後西進,于劉邦本部軍共同逼楚軍後退;漢將劉賈率軍數萬會同九江王英布、合兵十萬,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發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並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而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叛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後北上合擊項羽;同時,得到關中兵丁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二十萬出固陵東進;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六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楚霸王四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基本完成了對十萬楚軍的合圍。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軍三十萬于劉邦本部軍主力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韓信率主力大軍四十餘萬,排出了這樣一個陣形: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居中,為前鋒主力;將軍孔熙率軍數萬為左翼;陳賀率軍數萬為右翼;劉邦率本部主力尾隨韓信軍跟進,將軍周勃率軍斷後。而項羽方面,對於楚軍而言,現在的情況即不能守也不能退。後勤斷絕、無糧而守,無異於坐以待斃,等死。就這樣,戰鬥打響了,首先,韓信率五陣大軍先行向楚軍發動挑釁性進攻。項羽立刻率十萬楚軍發動中央突破作戰,矛頭直指韓信本部。項羽親自率軍出擊,衝鋒在前,楚軍以騎兵在前、步兵在後隨其衝鋒。漢軍接戰,漢軍處於下風。韓信立刻命令大軍後撤,以三十萬大軍為屏障掩護指揮部和劉邦的十萬人馬向後退去。漢軍且戰且退,楚軍則是繼續孤注一擲的瘋狂突擊,項羽本人更加是一馬當先,衝鋒速度之快甚至將十萬楚軍將士統統甩在了後面,連楚軍騎兵都沒有一人能趕上。一路上,漢軍如烏雲一般層層疊疊,一眼望去,滿山遍野。項羽率十萬將士猛打猛攻,連破漢軍數道防線,直殺向韓信本人。而另一方面,當韓信以前陣為屏障掩護劉邦軍回撤退避的同時,孔熙、陳賀所率的左右兩軍也自楚軍左右兩側進行著夾擊,其意思便是為了節制楚軍進攻側翼、分離楚軍騎兵步兵之間的配合、遷制楚軍進攻。經過半日廝殺,項羽依然沒能突入漢軍指揮部,韓信始終不斷的向後退卻,始終沒有出現在項羽面前。而項羽過於猛烈的衝鋒,卻明顯拉開了軍隊前後的距離。當時的楚軍,項羽本人脫離全軍衝鋒在前、衝開敵軍一道道兵列線;後面是速度較快的主力騎兵急趕項羽、並將被項羽本人打開缺口的漢軍散兵一一衝散踏過;而最後面的是速度最慢的步兵部隊,他們與未被騎兵踩死的漢兵一邊廝殺一邊繼續追趕騎兵。楚軍隊形越來越散、越拉越長,已經漸漸失去了緊密的隊形和互相之間的配合。戰至下午,漢軍中軍一退再退,左右兩軍迂回急進,終於完成了前後夾擊之勢。漢軍左右軍隨之投入了對楚軍後方側翼的進攻,以緊密的陣形兩面壓來,迅速合圍了落在後面的楚軍步兵。楚軍將士殊死抵抗,兩軍官兵絞鬥在一起,立刻陷入交戰狀態,將楚軍步兵、騎兵一分兩半,楚軍攻勢隨之被遷制。項羽不得已,只好率殘存騎兵回師而去、救援步兵。當得知左右軍完成迂回並發動了對楚軍後方步兵的進攻之時,韓信隨即組織反擊,並將劉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軍投入反衝擊。漢軍向項羽和楚軍前鋒騎兵反撲而來。數十萬漢軍向楚軍發起了前後夾擊。項羽見勢不妙,立刻率全軍向反方向突圍,衝開漢左右軍的包圍,退回營中。此戰,楚軍傷亡四萬餘。隨後,韓信率領全軍收攏此前被楚軍衝散的部隊全數壓上,徹底包圍了楚軍大營,至此垓下決戰到此結束。

【霸王別姬】

項羽戰敗回營,漢軍圍困數重,到了晚上,聞漢軍四面大營皆有楚歌聲,項羽大驚:「難道漢軍已占了楚地麼?為何楚人這麼多呢?」滿懷愁緒之下,他起身在帳中飲酒。項羽有位很寵愛的妃子,叫虞姬,經常跟著他;有一匹駿馬,名字叫烏騅,經常騎乘。酒過三巡,項羽感慨良多,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的力量能拔起大山啊,我的氣概能壓倒當世,時勢不利啊,烏騅也不再飛馳,烏騅不再飛馳啊!我該拿它怎麼辦?虞姬啊虞姬啊,我該拿你怎麼辦?〉歌唱了數闋。虞姬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漢兵已經得到了楚地,四面都是楚歌聲,大王的意氣已經盡了,我還為什麼要活在世上呢?〉這首詩出自《楚漢春秋》,不過後人多有懷疑,認為楚漢時期不會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歌罷,虞姬淒然自刎〈也有人說是項羽殺死了虞姬〉,項羽也流下熱淚,左右都不敢抬頭看他,這就是歷史上的「霸王別姬」〈四面楚歌這個計策,成功的擾亂了項羽的心,使他做出了突圍的決定〉。

項羽騎上馬,選了八百人,趁著夜晚突圍向南,天亮後,漢軍發覺項羽離去,於是灌嬰率五千騎追擊,等他渡過淮河,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來到陰陵時,項羽迷路了,他去問一個老農,老農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耽誤了時間,漢軍追了上來。項羽又往東去,到達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項羽自忖不能脫身了,就對騎兵們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餘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於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 諸 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 諸 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 諸 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於是他分騎兵為四隊,此時,漢軍圍困數重,項羽對他的騎兵們說:「我為你們殺掉對方一將。」於是他命令騎兵們分四面向山下衝,約在山東面會合。項羽大呼馳下,斬殺一漢將。赤泉侯楊喜追項羽,項羽大喝一聲,楊喜的人馬退後數里。項羽與騎兵分為三隊,漢軍不知項羽在哪隊,就也分三隊包圍。項羽飛馳而出,又斬殺一漢將,同時殺近百人,再會合騎兵,僅損失兩騎,項羽問:「怎麼樣?」騎兵們跪倒回答:「和大王說的一樣。」

項羽在東城的戰鬥,重新鼓起他生存的希望,於是他想東渡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烏江的亭長停船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方圓也有千里,百姓數十萬,也足以稱王。現在僅臣有船,願大王儘快渡江,若漢軍追來,則無法走脫。」項羽聽到這話,才知道西楚並沒有失陷,巨大的內疚和對過去殺戮的懺悔之心,還有為了捍衛「霸王」的榮譽,他最終選擇了戰死沙場,而非過江,於是他說:「蒼天要亡我,我為什麼要渡江呢?想當年我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向西,今無一人生還,縱然江東父老可憐我而尊我為王,難道我就不覺得愧疚麼?」想到此,他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長者,我騎這馬五年了,所當無敵,曾一日行千里,我不忍殺它,現在賜給您。」於是他命令騎兵全部下馬以劍迎敵,最後僅項羽一人就殺了數百人,自己也負傷十餘處。這時,他看到漢軍中有他過去的部下呂馬童,就對他說:「你不是我的故人麼?」呂馬童一看,馬上對漢將王翳說:「這是項王。」項羽說:「聽聞漢王懸賞千金,封邑萬戶要我首級,今日我便為你們做件好事吧!」於是項羽自刎而死,時年三十歲。項羽死後,王翳取了他的首級,其餘漢軍為了爭奪項羽的遺體,自相殘殺,死數十人,最後五個漢將分了項羽的遺體,都被封侯。至此,漢王劉邦統一天下的腳步再也無人能夠阻擋,而一代西楚霸王,也在此結束了他輝煌壯烈的一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