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六十三年 農曆九月二十七日 亡靈邱○寬先生結緣訓文        天順佛壇

聖知聰明乾坤祖          上律天時下水土

丹欲貞風十地播          風調雨順揀真主    吾乃                            

  三天主考  茂田師兄  駕適天順  參拜

聖帝            弟妹晤顏  有幾點示  諸 君遵旨

一、亡靈結緣,須因時、因地制宜,珍發知乎?〈……〉何意?汝等諸位,

不遵佛規,各扣五功。

二、亡靈結緣,須由全部經理通過。

三、亡靈結緣,須按其準備,以列先後。

四、亡靈之魂,當以字體文章有關。

五、研究會時,踴躍參加,無故不參加,定開除之

六、新竹道親,不誠者而不研究考試,茲已開除三分之二

經理答應後,須開經理會通過方可,今日不因時,亡靈家屬,來之不齊,結

緣何效?是誰之過? 諸 君如何?〈求仙佛慈悲,以後改進。〉好,汝二位,

各扣十功。○寬先,唐妹後,維持佛規,錫鈞賢士,汝之誠心,吾已知之,

地才太少,汝可配練,不寫謬字。

苟無至德道不凝          憲憲令德宜素清

萬鼎千邦鬪利促          繡口錦心卒化空

齎志而歸永惆悵          願將瀝膽照丹青    吾乃

    慈剛散仙  邱○寬也  返蒞故園  叩拜

帝座    師尊師母  法駕均安  感慨萬千  三秋適壇  心何以然  敻矚孽海

        長吁短嘆  無邊之際  何處是岸  品物四時  運往無間  憶吾當初

        蹉跎而過  一事無成  令吾心碎  壯時血旺  萬事如意  何信有神

        一旦病危  方知道好  欲行無力  望洋興嘆  人生人生  即此而渡

        惜哉惜哉  韶華無情  往事難追

    時變景異感萬千  石火電光滄桑遷  方朔又望轉而歲  才始又終忽將年

    乍現垂髫忽黃髮  初現黃盛茲衰顛  朝代往來何期了  生死是非庸日完

    敝處竹縣關西鎮  土生土長迄弱冠  幼入私塾習詩書  長為土木工程員

    背井離鄉數十載  脂膏利人心猶安  心廣體胖坦蕩蕩  不憂不懼志泰山

    竊效古今完人輩  高山仰止竭力前  可恨流水永難復  盛冠難再白髮添

    五十之年忽焉至  重歸故鄉家團圓  往事歷歷猶在目  無所成就惴慄慚

    命運乖舛時暗泣  息弱二女兒一男  輒悅二女均賢孝  晨昏定省不偷安

    夢想不到花甲錄  奇病怪恙敝躬纏  風燭殘年床褥累  日落西山有誰憐

    自明是數大限至  怨天尤人又何然  自古多少英雄漢  無非黃土葬荒煙

    恨敝壯年功未建  病時方悟心經傳  心有餘而力不足  欲行道而體不濟

    黃道吉日四月朔  脫殼飛昇返理園  當此之時心惶恐  無功無德無限慚

    天帝封吾三等靈  後以保奏太白仙  因其孫女功補彌  又封慈剛散仙

    竊位素餐心猶恥  願將披肝大德宣  縱是時也黃庭煉  舍利谷神更加鞭

    二六時中尋真我  清真養性鵬程前  復因吾孫興退意  幾乎被貶品蓮遷

    奉勸鄉黨諸親友  道親壇主及點傳  前車之鑒須為戒  莫效敝才太可憐

    釜魚得意不知死  求名求利風塵關  唯一是憾妻未至  不能交待未來緣

    前生夫妻雖未和  亦是因果道親焉  吾子○○是仇人  亦有此生父子緣

    無冤無仇難成親  無緣無故不團圓  病時雖遭萬分苦  既成往事何用談

    吾孫天才前世定  始終貫徹方上天  人之生也各有職  盡職量力方為然

    生前器物茲猶在  人去室空惆悵添  念念故鄉憶往事  生前為何愚不堪

    不知天道無限寶  不明性理物質牽  總而言之物害人  幻景虛情此身遷

    吾今欲告何所言  忉怛萬分故鄉戀  時不與我敝將返  千恩萬謝諸前賢

    主考催還難再言  後日有機再結緣           

              

【三天主考】│

﹝聖知聰明乾坤祖﹞

聖人的智慧,天縱聰明,天資靈敏,能悟解一般人所無法證得的天地運轉法則,也能知道天地造化與日月陰陽的源始。

﹝聰明﹞

天資靈敏,理解力高,心思細巧。《三國演義‧第三回》:「今上雖幼,聰明仁智,並無分毫過失。」《紅樓夢‧第五回》:「惟嫡孫〈注一〉寶玉一人,秉性〈注二〉乖張〈注三〉,生情怪譎〈注四〉,雖聰明靈慧〈注五〉,略可望成。」

◎〈注一〉嫡孫:稱謂。稱同祖的孫子。

◎〈注二〉秉性:天賦的性情。《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張大名喚張乘運,專一做海外生意,眼裡認得奇珍異寶,又且秉性爽慨,肯扶持好人。」

◎〈注三〉乖張:性情執拗,不講情理。《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丈夫若是假乖張,又道娘子垃圾相,你可急急走出門,饒你幾下捍麵杖。」

◎〈注四〉怪譎:古怪而變化多端。譎,音 ㄐㄩㄝˊ 。

◎〈注五〉靈慧:聰明穎悟。

﹝乾坤﹞

本是易經上的兩個卦名,後借稱天地、陰陽、男女、夫婦、日月等。《唐‧杜甫‧登岳陽樓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宋‧陸游‧落魄詩》:「閑愁擲向乾坤外,永日〈注一〉移來歌吹中。」

◎〈注一〉永日:整天、終日。《詩經‧唐風‧山有樞》:「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唐‧裴鉶‧裴航》:「遂贈藍田美玉十斤,紫府雲丹一粒,敘話永日,使達書於親愛。」

﹝上律天時下水土﹞

效法上天自然的時節運行之道;向下順應水土恆常不變的道理。語出《中庸‧第二十九章》:「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朱熹‧中庸章句集注》:「祖述者,遠宗其道。憲章者,近守其法。律天時者,法其自然之運。襲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皆兼內外該本末而言也。」律,效法也,聖人上效法天道自然之運行。故道德經云:「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無拘無束,有教無類,因時、因地、因人而說法。故曰:「上律天時」也;襲者,合也。聖人下合水土一定之理,水有不爭之德。故道德經云:「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又云:「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土忍受一切穢,能載萬物而平等。  

《大戴禮記》:「子貢曰:『夫子見大川必觀,何也?』孔子曰:『夫 水者 君子比德焉:偏與之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義;其赴百仞之谿不疑,似勇;受惡不讓,似貞;包裹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必行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厲。是以見大川必觀焉。』」

﹝天時﹞

天地四時運轉的法則。《書經‧盤庚中》:「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慼,鮮以不浮于天時。」

﹝十地﹞

菩薩依證悟的層次而分的十種境界。即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十地經‧卷一》:「唯諸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界,彼中如來不歎說此菩薩十地者。」《西遊記‧第八回》:「悟時超十地三乘,凝滯了四生六道。」亦稱為「菩薩地」。

※諸經論所舉十地名稱,共有五類:

一、乾慧等之十地:此說見於《大品般若經‧卷六、卷十七等》,以此十地共通於三乘,故稱三乘共十地,或共十地、共地;「天台宗」稱之為「通教十地」。《大品般若經‧卷六》述及乾慧乃至佛之十地,謂菩薩依方便力修六波羅蜜,同時順次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經前九地至佛地。此十地為菩薩所具者;所謂佛地在此非指佛果,乃指菩薩如佛修十八不共法等。又《大智度論‧卷七十五》中,以此十地各配於三乘之階位。智顗之《法華玄義‧卷四下‧摩訶止觀‧卷六上》釋其意如下:

《一》乾慧地,又作過滅淨地、寂然雜見現入地、超淨觀地、見淨地、淨觀地。乾慧意指單有觀真理之智慧,而尚未為禪定水所滋潤。此位相當於聲聞之三賢位,以及菩薩自初發心乃至得順忍前之覺位。

《二》性地,又作種性地、種地。即聲聞之四善根位與菩薩得順忍之位,雖愛著諸法實相,但不起邪見,係智慧與禪定相伴之境地。

《三》八人地,又作第八地、八地。人即忍意。相當於聲聞見道十五心(已體認四諦十六心之八忍七智)之須陀洹向,與菩薩之無生法忍。

《四》見地,又作具見地。相當於聲聞四果中之初果須陀洹果,與菩薩阿鞞跋致(不退轉)之位。  

《五》薄地,又作柔軟地、微欲地。聲聞已斷欲界九種煩惱(修惑)一分之位,即須陀洹果或斯陀含果。亦指菩薩已斷諸煩惱,猶存薄餘習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後至未成佛間之覺位。

《六》離欲地,又作離貪地、滅婬怒癡地。聲聞斷盡欲界煩惱得阿那含果之位,與菩薩離欲得五神通之位。

《七》已作地,又作所作辦地、已辦地。即聲聞得盡智、無生智證得阿羅漢果,或菩薩成就佛地之位。

《八》辟支佛地,即觀十二因緣法而成道之緣覺。

《九》菩薩地,指從前述之乾慧地乃至離欲地,或指自後述之歡喜地乃至法雲地(初發心至金剛三昧),即菩薩自最初發心至成道前之覺位。

《十》佛地,指一切種智等諸佛之法完全具備之位。《大智度論‧卷七十五》載,此三乘共位之菩薩,依無漏智斷盡疑惑而開悟;如燈心燃燒,不一定於初焰或後焰燃燒,同理十地之斷惑亦不固定於任何一地,而係各自皆能至於佛果,故喻謂燋炷之十地。《光讚般若經‧卷七之十‧住品、放光般若經‧卷四‧治地品、卷十三‧甚深品、大般若經‧卷四一五‧修治品》 

二、歡喜等之十地:此說見於舊譯《華嚴經‧卷二十三以下》、新譯《華嚴經‧卷三十四以下、仁王般若經‧卷上》與《合部金光明經‧卷三》等。菩薩修行之過程,須經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之位,即十地。菩薩初登此位之際,即生無漏智,見佛性,乃至成為聖者,長養佛智。並以其護育一切眾生,故此位亦稱地位、十聖。地位之菩薩稱為地上菩薩;登初地(初歡喜地)之菩薩稱為登地菩薩,初地以前之菩薩稱為地前菩薩,即指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地前三十心。據《十住毘婆沙論稱》,「地」意為住處,故十地又譯作十住。依新譯《華嚴經‧卷三十四》所舉者,十地之名稱如下:

《一》歡喜地,又作極喜地、喜地、悅豫地。

《二》離垢地,又作無垢地、淨地。

《三》發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興光地。

《四》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暉曜地。

《五》難勝地,又作極難勝地。

《六》現前地,又作現在地、目見地、目前地。

《七》遠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玄妙地。

《八》不動地。

《九》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

《十》法雲地,又作法雨地。 

又《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覺觀品》有四十二賢聖之說,其中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即相當於前述十地,順次為:

《一》鳩摩羅伽(逆流歡喜地),

《二》須阿伽一波(道流離垢地),

《三》須那迦(流照明地)

《四》須陀洹(觀明炎地)

《五》斯陀含(度障難勝地)

《六》阿那含(薄流現前地)

《七》阿羅漢(過三有遠行地)

《八》阿尼羅漢(變化生不動地)

《九》阿那訶(慧光妙善地)

《十》阿訶羅弗(明行足法雲地) 

此外,梵文大事對十地亦另有異說。然十地之解釋固然不一,今據慧遠之《大乘義章‧卷十四》所釋:《一》歡喜地,又作淨心地、聖地、無我地、證地、見地、堪忍地。即初為聖者,遂起大歡喜心之位。

《二》離垢地,又作具戒地、增上戒地。即捨離起誤心、破戒、煩惱垢等之覺位。

《三》明地,依禪定而得智慧之光,並修聞、思、修三慧,使真理漸明之覺位。

《四》炎地,捨離前三地之分別見解,以智慧火燒煩惱薪,因此而悟智慧之本。即依其覺所起之阿含光,如珠之光炎之位。

《五》難勝地,已得正智,難再超出之位。或謂已得出世間智,依自在之方便力救度難救眾生之位。

《六》現前地,聽聞般若波羅蜜,而現前生起大智之位。

《七》遠行地,又作方便具足地(無相方便地)、有行有開發無相住。即修無相行,心作用遠離世間之位。此位往上更無可求之菩提,往下更無被救之眾生,因此沈潛於無相寂滅之理,有不能修行之虞,此謂七地沈空之難。此時十方諸佛以七種法勸勵精進,再鼓起修行之勇氣,以進至第八地;此謂七勸。

《八》不動地,又作色自在地、決定地、無行無開發無相住、寂滅淨地。不斷生起無相之智慧,絕不為煩惱所動之覺位。

《九》善慧地,又作心自在地、決定行地、無礙住。菩薩以無礙力說法,完成利他行,即智慧之作用自在之覺位。

《十》法雲地,又作究竟地、最上住。得大法身、具自在力之覺位。

三、聲聞之十地:即聲聞修行之階位,分為十種,即:

《一》受三歸地,又作三歸行地。即入佛法受行三歸之位。

《二》信地,又作隨信行地。即外凡資糧位中之鈍根者。

《三》信法地,又作隨法行地。即資糧位中之利根者。

《四》內凡夫地,又作善凡夫地。即內凡加行四善根之位。

《五》學信戒地,又作學戒地。或指見道以上之信解者。

《六》八人地,又作第八人地。乃見道十五心之位,即須陀洹向。

《七》須陀洹地,即初果。

《八》斯陀含地,即第二果。

《九》阿那含地,即第三果。

《十》阿羅漢地,即第四果。《大乘同性經‧卷下、華嚴經孔目章‧卷三、釋淨土二藏義‧卷七》 

四、辟支佛之十地:又作支佛十地、緣覺十地、獨覺十地。即辟支佛修行之階位,分為十種,即:

《一》昔行具足地,又作眾善資地、方便具足地。即於過去之四生百劫等修苦行之位。

《二》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又作自覺深緣起地。即不依師教而自覺十二因緣理之位。

《三》覺了四聖諦地,又作覺四聖諦地。即覺了四聖諦理之位。

《四》甚深利智地,又作勝深利智地。即起深智之位。

《五》八聖道地,又作八聖支道地。即修八正道之位。

《六》覺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又作知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覺了法界等地。即覺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之相之位。

《七》證寂滅地,又作證滅地。即證寂滅涅槃之位。

《八》六通地,又作六通性地、通地。即證得漏盡等六通之位。

《九》徹祕密地,又作入微妙地、徹微密地。即通徹緣起微密之理之位。

《十》習氣漸薄地,又作習氣薄地。即斷習氣至漸漸微薄之位。《大乘同性經‧卷下、證契大乘經‧卷下、十住心論‧卷五》 

五、佛之十地:即佛地之諸德,計有十種,即:

《一》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又作最勝甚深難識毘富羅光明智作地。

《二》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又作無垢身威莊嚴不思議光明作地。

《三》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又稱作妙光明月幢寶幟海藏地。

《四》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又作淨妙金光功德神通智作地。

《五》火輪威藏明德地,又作光明味場威藏照作地。

《六》虛空內清淨無垢焰光開相地,又作空中勝淨無垢持炬開敷作地。

《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又作勝廣法界藏光明起地。

《八》最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又作最勝妙淨佛智藏光明遍照清淨諸障智通地。

《九》無邊億莊嚴迴向能照明地,又作無邊莊嚴俱胝願毘盧遮那光作地。

《十》毘盧遮那智海藏地,又作智海陪盧遮那地。

﹝風調雨順﹞

風雨及時而適量。比喻豐年安樂的景象。《舊唐書‧卷五十一‧后妃傳上‧賢妃徐氏傳》:「自貞觀已來,二十有二載,風調雨順,年登歲稔 〈注一〉,人無水旱〈注二〉之弊,國無饑饉〈注三〉之災。」《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話說國朝嘉靖年間,聖人在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注四〉。」亦作「雨順風調」。

◎〈注一〉歲稔:「歲稔年豐」之簡稱。農作物豐收,穀物充足。《孤本元明雜劇‧十樣錦‧第四折》:「今日個君聖臣賢治

,化育的歲稔年豐快。」亦作「歲豐年稔」。稔,稻麥等農作物成熟。說文解字:「稔,穀熟也。」稔,音 ㄖㄣˇ 。

◎〈注二〉水旱:水災和旱災。《史記‧卷三十‧平準書》:「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壽春水旱連年,人皆缺食。」

◎〈注三〉饑饉:荒年。《左傳‧昭公元年》:「雖有饑饉,必有豐年。」《西遊記‧第十四回》:「向日年程饑饉,也來外面求乞。」或作「饑歉」。

◎〈注四〉國泰民安:國家太平,人民安樂。《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四‧山川神》:「每歲海潮大溢,衝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封神演義‧第十七回》:「陛下當改惡從善,親賢遠色,退佞進忠,庶幾宗社可保,國泰民安,生民幸甚。」亦作「民安國泰」。

﹝因時制宜﹞

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周書‧卷二十四‧盧辯傳》:「自魏末離亂,孝武西遷,朝章禮度〈注一〉湮墜咸盡。辯因時制宜,皆合軌度〈注二〉。」《文明小史‧第一回》:「除了幾處通商口岸 〈注三〉,稍能因時制宜,其餘十八行省,那一處不是執迷不化〈注四〉,扞格不通呢〈注五〉?」

◎〈注一〉禮度:禮節法度。《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閭閻百姓,不知帝王家禮度。」

◎〈注二〉軌度:法度。《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軌度其信,可明徵也。」

◎〈注三〉通商口岸:特許與外國人通商的港埠。原只限於沿江沿海的港口,其後內地陸續開放的商埠亦沿用此稱。亦稱為「通商港」、「商埠」。

◎〈注四〉執迷不化:亦作「執迷不悟」。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若執迷不悟,距逆王師,大眾一臨,刑茲罔赦。」《紅樓夢‧第一一三回》:「老爺太太原為是要你成人接續祖宗遺緒。你只是執迷不悟,如何是好!」

◎〈注五〉扞格不通:固執成見,不能變通。扞,音 ㄏㄢˋ 。

﹝因地制宜﹞

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清史稿‧卷四二一‧朱嶟傳》:「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隨時變通。」《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六回》:「你們既不博古 〈注一〉,焉得通今?這可就要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道理了!」

◎〈注一〉博古:通曉古代事物。《文選‧張衡‧西京賦》:「雅好博古,學乎舊史氏。」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