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國六十八年 農曆九月二十九日 亡靈孫○道親結緣訓文        天歸佛壇

峭壁危崖風霜嚴          邦轉殷闐齷齪旋

星離雨散同歸盡          哀草淒淒荒墳煙    吾本    

      關聖帝君  奉了

天旨        來降天壇  叩謁已畢  群賢皆安  ○鵬弟子  帝今來喚  誠心助道

                克盡職責  慰帝心田  勉勵勉勵                                              哈哈                               

廟裡常異曦              朱冠對婉辭

對談持五德              合唱守三時

喔喔催人老              膠膠催吾癡

徒兒誰解意              靜悟自明知   吾乃

      活佛師尊  奉了

帝旨        降至天歸  參叩

天座        群徒佳然  天道無親  唯德是輔  同明相照  同類相求  進思盡忠

                積仁絜行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一寸之地  一人之眾  誠以為懷

                禮以節文  樂以發和  詩以達意  書以道事  易以道化  春秋道義

                憂人之憂  樂人之樂  各序其宜  宣盡其意  和男枝財  今日得道

                拳拳服膺  不愧下學  了己之愿  以己渡己  以人渡人  秋典聖文

                多之謬字  速以校正  師今不語  提攜亡靈  諸徒靜寧  勿可嘩喧

                                                                                                                  哈哈

觸石從朝變化中          崖峨縹緲接天宮

雲降萬仞無今古          浪捲千層有異同

隱約群龍曾戲海          疑危孫○數皈驚

人生突起斯荊棘          惚恍桑田感靡窮   

    修道院  高等亡靈  孫○  日薄西山  氣息奄奄  人命危淺  朝不夕慮 

    恩師      表奏近壇  誠惶誠恐  珠淚漣漣  千叩

天駕        百叩

    師尊師母  法安        頂禮點傳  拜謝天才  諸位前賢  孫○謝前  觀看孫兒

                                      壇前亦立  不禁淚泣  怎能言談                                       

        未曾開言淚先滴  滴滴淚珠滾沙盤  人生道路江南北  纖纖世界聚散連

        世人漂泊隨饘粥  宇寰幽獨迭年華  千山飲泣松垂淚  萬壑暗鳴飄乎茫

        回憶生前兩淚落  不知身責修善緣  迨思年輕心寒田  往事歷歷蒼天誌

        父喚天○近壇前  拜謝點傳歸○  超拔成全渡父靈  方有今日高靈位

        天道造也生萬物  人亦法天青史傳  性者人之性根源  本末不求難返天

        榮華富貴皆虛短  盼兒道中奇功建  蕉○長媳父來喚  父為心悲妳可知

        壇前與父來答前  相夫教子門楣振  雅教兒女助道先                         

        未見諸兒與女兒  壇前與父來相面  哀悽哀悽復哀悽  孫兒祖喚壇相面

        未見祖面半信疑  哀悽哀悽復哀悽  祖心悲泣怎來談  詩○詩○曾祖喚

        亦近壇前曾祖觀  小小年紀亦得道  無功豈敢享福祉  無德豈敢證品蓮

        愛妻秋○壇相會  一別千秋痛心斷  禍福皆緣天勘定  悲歡離合命勿怨

        青天有日來幾時  月行卻與人相伴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星霜履移何時了  幾番殘缺幾番圓  遍地荊棘鬱不開  宛如萬馬亂靈台

        世事如棋局局變  孫○觸傷在壇前  生而不有為不恃  死皈卻是循環理

        天○月○幼歸逝  一宵氣絕魂離開  天地日月何偉大  人之生死何黃泉

        昔日白光事業基  受盡風霜苦辱煎  雖不愧人於屋漏  人情冷暖堪悽寒

        月○孫媳亦壇前  閒時聖理亦參研  助道助道助道先  二三言語雖淺鄙

        盼望孫府細參詳  再喚天○近壇前  昆弟亦加多成全  奇蹟道中善功建

        為父品蓮再昇證  切記切記在心田  靈重不勞天才身  孫○謝前諸前賢

        孫府家人煩成全  隨師踏出佛壇閣  叮嚀叮嚀再叮嚀  道中奇建父昇蓮

                                                                                                                咳咳!退

                 

【 關聖帝 君】

﹝峭壁危崖風霜嚴﹞

以峭壁和危崖之險,來比喻人生之路嚴峻無比。從修行的角度而論,人生不過百年,倏忽而過,雖有肉體之身,然靈性之源,慧性之根,能識者,萬中難尋。人皆是帶業而來,都是來了結累世累劫所造的業債。人在一動念之間,觸動的是天地鬼神間的浪濤聲,雖是一念之微,於天地間卻是轟隆雷動。因此,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因為抬頭三尺有神明,天地鬼神都將明鑑於前;一念善惡,天堂地獄現前。所以說,既然生為人身,就要畜仁建德,於日常生活中之行住坐臥間,都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自律自覺;如若不然,以一念之差,或身心邪行之際,不只天羅地網隨時侍候著,陰曹地府之刑,更是一坐千年,永難翻身。

﹝峭壁﹞

陡立的山壁。《唐‧劉禹錫‧游桃源一百韻》:「三休俯喬木,千級扳峭壁。」《老殘遊記‧第九回》:「北窗看著離山很近,一片峭壁,穿空而上,朝下看,像甚深似的。」 

﹝危崖﹞

即「懸崖」之意。

﹝風霜﹞

比喻峻厲。《南齊書‧卷二十八‧崔祖思傳》:「以教化叱雨露,名法方風霜。」

﹝邦轉殷闐齷齪旋﹞

當國家的內政,從清明勵志開始轉變成貪贓腐敗的時候,那隨之而來的就是不堪入目,骯髒無比的勾當;上下交爭利,廉潔之道隨之崩解,操守綱常不復見,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蕩然無存。 關聖帝 君以此詩來比喻「修行之道」,亦是承接上一句「峭壁危崖風霜嚴」之續義;從生為人身之臨淵履薄,戒慎恐懼,自律自覺為始,方能絕其罪愆纏身之患源,倘能潛心修行,開悟智慧,明因果之業,證解圓融種智,見性見心,己達達人,持綱握常,念念為善,則成仙成佛,亦非難事。以國之將亡,喻人心之腐蝕,如蟲蝕樹幹,雖不見其敗,日益耗損,歲月之後,必招滅亡。

﹝殷闐﹞

由好變壞,從清明勵志轉而變成腐敗貪贓。殷,音 一ㄢ ,紅黑色的。《廣韻‧平聲‧山韻》:「殷,赤黑色。」《唐‧白居易‧遊悟真寺詩》:「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闐,充塞、充滿。《史記‧卷一二○‧鄭當時傳》:「始翟公為廷尉〈注一〉,賓客闐門。」音 ㄊ一ㄢˊ 。

◎〈注一〉廷尉:職官名。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獄。北齊以後稱「大理寺卿」。《漢書‧卷六十四上‧朱買臣傳》:「後湯以廷尉治淮南獄,排陷嚴助,買臣怨湯。」《三國演義‧第四十回》:「操大怒,遂命廷尉捕捉孔融。」

﹝齷齪﹞

骯髒不乾淨。《宋‧陸游‧ 六月二十五日 曉出郊詩》:「短衣 〈注一〉射虎性所樂,不耐齷齪垂車幨〈注二〉。」《文明小史‧第十回》:「我這棧房〈注三〉裡齷齪得很,而且是個小地方,不是你大人可以常來的。」齷齪,音 ㄨㄛˋ ㄔㄨㄛˋ 。

◎〈注一〉短衣:短的服裝,非儒者的衣服。《史記‧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傳》:「迺變其服,服短衣,楚製,漢王喜。」《

司馬貞‧索隱》:「孔文祥云:『短衣便事,非儒者衣服。高祖楚人,故從其俗裁製。』」

◎〈注二〉幨:車上的帷幔。《新唐書‧卷九十七‧魏徵傳》:「乃用素車〈注四〉,白布幨帷。」幨,音 ㄔㄢ 

◎〈注三〉棧房:供投宿的旅店。《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卻說賈氏兄弟三人,跟了姚老夫子,從小火輪碼頭上岸,叫了六部東洋車,一直坐到三馬路西鼎新衖口下車,付了車錢,進得春申福棧房。」

﹝星離雨散同歸盡﹞

人之壽命,不過百年,這百年看似雖長,然在天地數十億萬年之運行軌跡當中,百年之數,不過瞬間而已,轉眼即逝。連百年之數都不足惜之際,百年歲月當中所擁有之權勢、貨利、名聲,更似浮雲,如朝露般,如夢如幻,皆是虛幻假相。在世若不求道修行,一旦魂魄離體,靈性與肉體同歸於盡之際,肉體尚能為蠹蟻所食,靈性卻魂飄野外,獨泣而無聲。故天命不常,唯德與之;育仁培德,建功立業,履三不朽之功,乃為人在世之首要緊急大事,如火燃頭頂,如攀岩登頂,一刻疏忽不得、耽誤不得。

﹝星離雨散﹞

比喻分散得很快。《唐‧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當筵意氣凌九霄〈注一〉,星離雨散不終朝。」

◎〈注一〉氣凌九霄:亦作「氣凌霄漢」。霄漢,雲霄和銀河。形容氣勢壯闊,直衝雲天。《南朝宋‧傅亮‧策加宋公九錫文》:「公精貫朝日,氣凌霄漢,奮其靈武,大殲群慝。」亦作「氣踰霄漢」。

﹝哀草淒淒荒墳煙﹞

本句是前面三句「峭壁危崖風霜嚴,邦轉殷闐齷齪旋,星離雨散同歸盡」之總結語,因今日乃《亡靈結緣》日, 關聖帝 君有感而發的從「峭壁危崖」開始,委婉暗示人之一生有如風霜之嚴峻,一念之間,皆受天之明鑑,臨淵薄冰,慎言慎獨,不得放逸而恣意妄為;繼而從「邦轉殷闐」以國之將亡來譬喻並警示,敗絮其內,失德失格者,不只亡身敗德,更將導致亡國之因。最後再以「荒墳」之煙,燒不去的盡是人間罪愆業債,這如山如海的無量孽障,連草木都將為之哀痛悲傷。道盡人生之途,若不求道、習道、修道,以至於行功建德,那麼下場就只剩下荒墳之煙而已。

﹝淒淒﹞

悲傷哀痛的樣子。《楚辭‧屈原‧九章‧悲回風》:「涕泣交而淒淒兮,思不眠以至曙。」

※本次 關聖帝 君之冠詩:「峭壁危崖風霜嚴,邦轉殷闐齷齪旋,星離雨散同歸盡,哀草淒淒荒墳煙。」一文,三天主考於 民國六十三年九月十五日 ,於天元佛壇臨壇時曾寫過同樣的詩句,現將三天主考所寫全文抄錄於下:「峭壁危崖風霜嚴,軒輊殷闐齷齪旋,盈瞻洛殿頹垣覆,敻矚阿房碎瓦殘,西子麗質休羨慕,犨麋醜態庸嗟怨,星離雨散同歸盡,哀草淒淒荒墳煙。」

【活佛師尊】

﹝廟裡常異曦  朱冠對婉辭﹞

本兩句是擬態辭,師尊在臨壇的那一剎那間,環顧四周,放眼望去,看到的是陽光從各個窗戶間射入的景象,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皆有不同的光芒,所以用「廟裡常異曦」;同時佛壇外面正好有雞的啼叫聲,師尊就以當下的感受來寫下這冠詩的首兩句。以「朱冠」來形容雞頭上的紅色冠狀物,正好配合師尊寫冠詩時當下的心情,所以師尊用「朱冠」來對「婉辭」,就是表示師尊在這次《亡靈結緣》的冠詩主題裡,將會以「雞德」、「雞鳴」來做發揮,以「婉辭」來暗藏玄機妙理。因此後面的幾句冠詩所出現的「五德」、「三時」、「喔喔」、「膠膠」等,其實都是將「雞德」、「雞鳴」當成隱喻,做為警世之語。

﹝曦﹞

日色、日光。如:「晨曦」、「曙曦」。《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重巖疊嶂〈注一〉,隱天蔽日〈注二〉,自非亭午夜分〈注三〉,不見曦月〈注四〉。」《聊齋志異‧卷四‧促織》:「東曦既駕〈注五〉,僵臥長愁。」

◎〈注一〉重巖疊嶂:形容山岩峰巒重疊、險峻。《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注二〉隱天蔽日:遮蔽天空,不見天日。

◎〈注三〉亭午夜分:正午與半夜。

◎〈注四〉曦月:日月。

◎〈注五〉東曦既駕:太陽從東方出來。

﹝朱冠﹞

指動物頭上的紅色冠狀物。特別指的是雞冠。

﹝婉辭﹞

委婉的言詞。《二刻拍案驚奇‧卷六》:「其時身畔有一女兒,年止數歲,把他做了由頭〈注一〉,婉辭哄那丈夫。」《花月痕‧第二回》:「我彼時因春闈〈注二〉在邇,婉辭謝去。」

◎〈注一〉由頭:假借作為藉口的理由。《元‧楊文奎‧兒女團圓‧楔子》:「他搜尋出這等分家私的由頭。」《喻世明言

‧卷十五‧史弘肇 龍虎 君臣會》:「王琇思量半晌,只是未有個由頭出脫他。」

◎〈注二〉春闈:科舉時代會試於春季舉行,稱為「春闈」。《警世通言‧卷十一‧蘇知縣羅衫再合》:「來年春闈得第,衣錦還鄉。」《紅樓夢‧第一回》:「且喜明歲正當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闈一戰,方不負兄之所學也。」亦稱為「春試」。

﹝對談持五德﹞

「雞」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頭戴冠者,文之義也;足可搏擊者,武之義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之義也;得食相告者,仁之義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之義也。因「雞」有五種人類尚且未能達到之德行,所以師尊願與之對談;喻有德者,師尊都願意與之對榻坐,暢談道之真諦,暢演佛法之精髓;上帝曾在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說過:「天不畏強,唯畏者,忠孝行功立德者也。」有德者,連老天爺都怕你,又何畏仙道佛果之難成乎!

﹝五德﹞

雞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五德。《韓詩外傳‧卷二》:「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有此五德,君猶日瀹〈注一〉而食之者,何也?」

◎〈注一〉瀹:煮。《玉篇‧水部》:「瀹,煮也,內菜湯中而出也。」《唐‧李洞‧和曹監春晴見寄詩》:「蘭臺架列排書目,顧洘香浮瀹茗花。」《宋‧蘇軾‧超然臺記》:「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瀹,音ㄩㄝˋ 。

﹝合唱守三時﹞

三時為春、夏、秋三季農作之時,農作為生民活命之源,農民因雞鳴而起,日落而息,孜孜不倦於耕稼地種之勤,上可代天養民以生,下可謀萬代眾生活命之源,可續萬代眾生資糧之缺,居功厥偉,不可思議;民以食為天,無耕則無食,無糧則無命,究本溯源,皆因「雞鳴」而起之故。古時無時間計量之器,以「雞鳴」為破曉之兆,督民以勤,促民以動,於三時之序,得其耕耘,成其美德。故師尊願與之合唱,乃因其德之勤,其德之美,億載不懈。師尊以雞之五德,守三時之勤,喻「人」當法之效之,學問之道如是,修行之道亦如是。

﹝三時﹞

春、夏、秋三季農作之時。《左傳‧桓公六年》:「絜〈注一〉〈注二〉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新唐書‧卷一七八‧劉蕡〈ㄈㄣˊ〉傳》:「願陛下廢百事〈注三〉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播植不愆矣。」

◎〈注一〉絜:用繩子測量寬度,有審度、比較之意。《集韻‧入聲‧屑韻》:「絜,約束知大小也。」《莊子‧人間世》:「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絜,音 ㄒ一ㄝˊ 

◎〈注二〉粢:黍、稷、稻、粱、麥、菰等六種穀物的總稱。《左傳‧桓公二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孔穎達‧正義》:「粢,亦諸穀總名。」粢,音 ㄗ 

◎〈注三〉百事:凡事、事事。《唐‧元稹‧遣悲懷詩》:「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儒林外史‧第一回》:「只是百事勤謹些,休嫌怠慢。」

﹝喔喔催人老  膠膠催吾癡﹞

「喔喔」與「膠膠」都是雞的鳴啼聲;本句是前兩句「對談持五德,合唱守三時」之續義,師尊因「雞」俱足五德之美與守三時之勤,以擬人化之言詞表示在與雞「對談」與「合唱」;雞以其「喔喔」啼叫聲,訴說著凡俗世間的人們,不知珍惜寶貴的時間,不會趁著還有肉體的有限生命期間,奮發精進,行功立德,證解大道之妙,卻還在醉生夢死,沉迷於權勢、名利之牽纏而不知悔悟,且自招罪愆與業債而不自知;同時也發出「膠膠」的啼聲,在笑師尊真傻真癡,世人都沉迷不悟,自甘墮落,讓他們自作自受,又何必奔波受累,苦口婆心的四處教化宣導呢?為什麼不自己在理天享福就好,何必這麼辛苦?這是很妙,很有內涵的一首詩,懂得的人自然能理解師尊用心,不懂的人走馬看花而已。

﹝喔喔﹞

形容雞啼的聲音,表示時間一日一日的過去。《唐‧劉禹錫‧平蔡州詩三首之二》:「汝南晨雞喔喔鳴,城頭鼓角 〈注一〉音和平。」《老殘遊記‧第十一回》:「申子平聽得五體投地 〈注二〉佩服;再要問時,聽窗外晨雞已經喔喔的啼了。」喔,音ㄨㄛˋ 。

◎〈注一〉鼓角:軍中用為號令的兩種樂器,夜則用以記時打更。《明‧于謙‧從軍五更轉詩》:「五更人盡起,鼓角動邊城。」

◎〈注二〉五體投地:本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儀式,指雙膝雙肘及頭五處著地,佛教徒沿用此禮以敬三寶。《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後比喻非常欽佩。《兒女英雄傳‧第八回》:「我安龍媒對你這樣的天人,只有五體投地了。」《老殘遊記‧第六回》:「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五體投地。」

﹝膠膠﹞

狀聲詞。形容禽鳥的鳴聲。《詩經‧鄭風‧風雨》:「風雨瀟瀟,雞鳴膠膠。」《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傳》:「群鳴膠膠,鄙騃〈注一〉〈注二〉〈注三〉。」

◎〈注一〉騃:痴呆、愚笨的樣子。如:「痴騃」、「愚騃」。《漢書‧卷四十五‧息夫躬傳》:「外有直項之名,內實騃不曉政事。」騃,音 ㄞˊ 。

◎〈注二〉譟:喧嘩、喧擾。《左傳‧文公十三年》:「既濟,魏人譟而還。」《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晞一營大譟,盡甲。」譟,音 ㄗㄠˋ 

◎〈注三〉讙:喧譁。《說文解字》:「讙,譁也。」《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是日乃拜平為都尉,使為參乘, 典護軍,諸將盡讙。」讙,音 ㄏㄨㄢ 

﹝天道無親  唯德是輔﹞

語出《周書》:「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意謂上天是公平的,只會幫助有德的人。德行的修為並非是靠自我宣傳而來,也不必敲鑼打鼓到處宣揚;是故上德者,不彰顯德名,因此有德;下德者,張揚德名,以示不失德,因此無德。這兩句話在經典上常見,如《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國語》:「天道無親,唯德是授。」

﹝同明相照  同類相求﹞

在德行與智慧的養成教育當中,聖賢與君子所用的方法都是一樣,因為有德者,對一切事物理持上,所感應的都是相同,如同天要下雨時,樑柱會先濕潤般,取其感應相同之意。同樣的光明,自然能普照大地;同樣的德行,自然能澤被群生。君子之德草,小人之德風,草上之風,必偃。即是此意。語出《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賈子曰:『貪夫徇財〈注一〉,烈士徇名 〈注二〉,夸者死權,眾庶〈注三〉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 〈注四〉,聖人作而萬物睹。」

◎〈注一〉貪夫徇財:貪心的人為財送命。《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傳》:「貪夫徇財兮,烈士徇名。」

◎〈注二〉烈士徇名:忠貞義烈之士為保全名節而犧牲性命。《唐‧楊烱‧唐上騎 都尉高 君神道碑》:「烈士徇名不受黃金之賞。」

◎〈注三〉眾庶:人民、百姓。《書經‧湯誓》:「格爾眾庶,悉聽朕言。」《漢‧賈誼‧過秦論》:「自君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

◎〈注四〉雲從龍  風從虎:亦作「風從虎,雲從龍」。語本《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龍起生雲,虎嘯生風。比喻同類事物相感應。《三寶太監下西洋‧第五十六回》:「自古道:『雲從龍,風從虎。』他原是龍虎所生,只見他現了本身,立地時刻,海裡狂風大作,白浪翻天。」亦用以比喻聖主賢臣之遇合。

﹝進思盡忠﹞

在原文出處中,本句尚連接一句「退思補過」,師尊在聖訓中並無提到後一句,但是我們在解釋其諦義時,還是將這兩句作一個整理。意思是:君子之道,不管是為人子嗣、或後輩的立場上,對上須常抱持著盡其忠誠之心,常思考著盡忠的方式與技巧,這是指對「進」的態度而言。原文中的下一句「退思補過」,表示要常常去思考,想辦法彌補,或懺悔自己在對待父母,或長輩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缺失或錯誤之事,以補己過之處,這是指「退」的立場而言。語出《孝經‧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積仁絜行﹞

亦作「積仁潔行」。喻清廉謹慎而不苟且,育仁養德不餘遺力的行為。本句與前面兩句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師尊寫『唯德是輔』〉」、「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都是出自《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

﹝絜行﹞ 

行為清廉謹慎而不苟且。《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傳》:「臣脩身絜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注一〉困故而受公子財。」 

◎〈注一〉監門:職官名。掌宮殿門禁與守衛等事。《隋書‧卷二十八‧百官志下》:「左右監門,各率一人,副率二人,掌諸門禁。」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