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達﹞

以雷擊來顯現上天天律之威嚴。此處用雷擊之意,喻遭受天譴之意,並非專指雷擊一事,如車禍或橫死等。震,雷擊。《春秋‧僖公十五年》:「己卯晦,震伯夷之廟。」《史記‧卷三‧殷本紀》:「武乙獵於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達,表現。如:「詞不達意」。

﹝遶﹞

圍繞。《文選‧曹植‧雜詩六首之三》:「飛鳥遶樹翔,噭噭 〈注一〉鳴索群。」《清‧方苞‧三山林湛傳》:「時問疾 〈注二〉者遶床,謂將以家累屬成之也。」遶,音ㄖㄠˋ 

◎〈注一〉噭噭:形容鳥獸鳴聲。《三國‧魏‧曹植‧雜詩七首之三》:「飛鳥遶樹翔,噭噭鳴索群。」《唐‧陳子昂‧晚次樂鄉縣詩》:「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噭噭,音 ㄐ一ㄠˋ ㄐ一ㄠˋ 。

◎〈注二〉問疾:慰問疾苦。

﹝法雨宏沾積德門﹞

喻佛法之教化會施惠於有德行、有善行、善願、善念的人。

﹝法雨﹞

以雨來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潤眾生,令由迷妄而至證悟,猶如雨之普澤草木,使其生長,而至開花結果,故以雨譬喻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世間淨眼品第一之二》:「普雨法雨潤一切,是佛第一上方便。」《北本涅槃經‧卷二》:「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毓秀雲山聖賢出﹞

喻天道的道場是真正能夠造育聖賢的最好環境。

﹝毓秀﹞

亦作「鍾靈毓秀」。形容能造育傑出人才的環境。《紅樓夢‧第三十六回》:「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瓊閨繡閣〈注一〉中亦染此風,真真〈注二〉有負天地鍾靈毓秀之德了!」

◎〈注一〉瓊閨繡閣:對女子閨閣的美稱。

◎〈注二〉真真:實在、的確。《紅樓夢‧第三十二回》:「提起這些話來,真真寶姑娘教人敬重。」

﹝日月光輝道永存﹞

因為天道道場能培育無數的聖賢佛子,所以天道將會隨著天地日月之光輝而永曆萬年,並與天地共存。

﹝亡靈﹞

人死後的靈魂。《後漢書‧卷八十二‧方術傳下‧劉根》:「汝為子孫,不能有益先人,而反累辱亡靈,可叩頭為吾陳謝。」《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十七齣》:「我豈敢憚煩惱,豈敢憚劬勞〈注一〉,同去拜你爹,拜你娘,親把墳塋掃也,使地下亡靈安宅〈注二〉兆。」

◎〈注一〉劬勞:勞苦、辛勤。《詩經‧邶風‧凱風》:「棘心夭夭,母氏劬勞。」《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如書到日,可念劬勞之恩,星夜前來,以全孝道。」劬,音 ㄑㄩˊ 。

◎〈注二〉安宅:安居。《詩經‧小雅‧鴻鴈》:「雖則劬勞,其究安宅。」《文選‧曹植‧求通親親表》:「安宅京室,執鞭珥筆

﹝嘩喧﹞

亦作「喧譁」。嘩,「譁」的異體字。大聲說話、叫喊、笑鬧之意。如:「不要在圖書館喧譁。」亦作「諠譁」。

【天然古佛】─

﹝一雷天地響  震撼遍四方﹞

天地間響起了一聲無法形容且巨大的雷聲,天下四方鬼神因而受其震動而搖撼。喻本次亡靈於新竹香山平交道發生大車禍當時的剎那間慘狀,震驚了靈界鬼神。

﹝震撼﹞

震動搖撼。《宋史‧卷四○六‧洪咨夔傳》:「陛下親政以來,威福 〈注一〉操柄,收還掌握,揚廷出令,震撼海宇〈注二〉。」

◎〈注一〉威福:刑賞。語本《書經‧洪範》:「惟辟作福,惟辟作威。」

◎〈注二〉海宇:天下。《西遊記‧第四回》:「名是齊天大聖,只不與他事管,不與他俸祿,且養在天壤之間,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寧也。」亦作「海內」。

天運降奇考  毀謗自滅亡

上天以這次大車禍發生之因果關係為考題,降下獨特且出人意料的高智慧判斷問題;主要發生的原因還是在於「毀謗」這一瞋恚的心念及邪惡口業上面。尤其是出自修道數十年且自家有佛壇之天然正道壇主的口中,所以上天非常震怒,而以大車禍之十條人命為這惡口業及瞋恚之惡念付出慘痛代價。在亡靈結緣開始之前,師尊就先為此次結緣之主題下了定論,請各位道親仔細想一想,師尊何以寫此冠詩?

《佛說淨意優婆塞所問經》曰:「世間一類男子女人,常起忿恨、瞋恚之心,生諸過失。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苦。地獄報盡,縱得為人,在在所生相貌醜陋。淨意!當知:由忿恚因,感醜陋果。世間一類男子女人不起忿恨、瞋恚之心,不生過失。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報盡,來生人間,在在所生相貌端正。淨意!當知:由不忿恚因,感端正果。」《法苑珠林》亦曰:「瞋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福慧之刀斧。」

﹝天運﹞

天命、氣數。喻上天所安排定下的運數。《後漢書‧卷七十三‧公孫瓚傳‧論曰》:「舍諸天運,徵乎人文 〈注一〉」。《晉‧陶淵明‧責子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注二〉。」

◎〈注一〉人文:人事。《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等傳‧論曰》:「舍諸天運,徵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注二〉杯中物:酒。《晉‧陶淵明‧責子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唐‧杜甫‧巴西驛亭觀江漲呈 竇使 君詩》:「賴有杯中物,還同海上鷗。」亦作「杯中之物」。

﹝借機大淘汰﹞

因此上天藉著這次降下奇考之機緣,為天道作一次大整理、大淘汰。嚴厲的淘汰那些心懷瞋恚與毀謗惡口之假修道者。

明覺樂無疆

真正修行之道,在於明心見性且能上探天心,瞭解天意。因為能明心見性者,必能明白「天道好還」與「因果循環」之諦義,一言一行,無不合乎天理正道,也畏懼著善惡有報,種因得果不變的天理規律。因此修行之諦,不只學聖法賢,大畜其德,也明白善根與善念是修行者應具備最基本的條件,需要宿世不斷地修行累積而成,而佛性與慧根也是要靠累世累劫不斷的修行而來。所以佛家將「貪、瞋、癡」稱之為三毒,就是表示這三毒是影響修行的主要因素。從「借機大淘汰」到「明覺樂無疆」,是完全相反的兩個不同層次境界,是一種強烈的對比,如同一個是在種「地獄苦因緣」之因,一個是在享「天堂樂逍遙」之果,完全不同。所以說真正瞭解修行之道者,自然能樂在其中,安貧安心樂道於世,而且這種法喜法樂是無窮無盡且無法取代的。

﹝明覺﹞

覺悟之意。明,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注一〉,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覺,醒悟、感悟。如:「覺悟」、「後知後覺」。《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寔 〈注二〉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注一〉見機而作:隨事情發展的形勢而有所因應。《漢‧蔡邕‧陳留太守胡碩碑》:「爰自登朝,進退以方,見機而作,如鴻之翔。」《周書‧卷十二‧齊煬王憲傳》:「兵者詭道,去留不定,見機而作,不得遵常。」

◎〈注二〉寔:真實、實在。通「實」。《禮記‧坊記》:「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寔受其福。」寔,音 ㄕˊ。

﹝無疆﹞

無止境、無窮盡。《詩經‧豳風‧七月》:「稱彼兕觥〈注一〉,萬壽無疆。」《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多福無疆』,布於少牢〈注二〉之饋。」

◎〈注一〉兕觥:用兕角做成的酒器。腹橢圓或方形,圈足或四足,有帶角的獸頭形酒蓋,主要盛行於商代與西周前期。《詩

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兕觥,音 ㄙˋ ㄍㄨㄥ 

◎〈注二〉少牢:祭祀時只用羊、豕二牲,此二牲即稱為「少牢」。《禮記‧王制》:「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夙興夜處』,言於祔廟之祝;『多福無疆』,布於少牢之饋。」亦稱為「中牢」。

一念思正偏

一念之間,可正可邪,可善可惡;萬法唯識,萬識唯心,一切念頭,都是心在作祟。而這個心,可作天堂,亦可作地獄;一念善,天堂現;一念惡,地獄顯。有念頭並非壞事,雖然佛家有云:「諸念不起,諸法不生。」但在修行次第上,「觀空」是一個層次,「觀空非空」又是另外一個層次;有「善惡」分別心是一個境界,「非善非惡」又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境界。畢竟眾生是經累世累劫帶業而來,能「當下覷破一個念」的悟性慧根終究不多;能從「無明」乃至「無無明」,雖只多了一個字,但是這種「是相非相」、「是空非空」的離心見性境界,若非宿植善根者,若非明明德者,要能有所參悟,實在是不容易的。

所以《大乘起信論》說:「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要能離念,方能有所證相,就是在這念念當中,離一切差別之相,故能法體空無,不生不滅,方謂真心。

《大乘起信論》亦曰:「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本句天然古佛所說之「一念思正偏」當中,雖允許有所念,但此念此思不可有偏,一念一思當以善以正為守,善念正思皆是菩薩道,菩薩道若有所成,聖賢之稱號亦不遠矣!

﹝一念﹞

一動念之間。《文選‧李陵‧答蘇武書》:「每一念至,忽然忘陵。」《文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是以每一念來,忽若有遺。」 

﹝心畏非棟梁﹞

雖說有念處易起妄心處,然常持正念卻是消滅邪念最好的方法。當心無邪念處時,即心無所欲;無所欲處時,則剛強正氣凜然,故心無所畏。修行不做皺眉事,則道途必顯,道業必成。故《菩薩善戒經》曰:「於生欲處不生欲心,於生瞋處不生瞋心,於生癡處不生癡心,於生畏處不生畏心。」即是從心念之根建立起無欲、無瞋、無癡、無畏之境,此為成就菩薩聖賢之道。

﹝棟梁﹞

建造房屋的大材。《莊子‧人間世》:「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 〈注一〉而不可以為棟梁。」

◎〈注一〉拳曲:彎曲,扭轉曲折。《北周‧庾信‧枯樹賦》:「迺有拳曲擁腫,盤坳反覆。」

﹝憂容﹞

「面帶憂容」之簡稱,臉帶有憂愁。《通俗常言疏證‧性情》:「面帶憂容,號咷〈注一〉痛苦。」

◎〈注一〉號咷:為「號咷痛哭」之簡稱。放聲大哭之意。《通俗常言疏證‧性情‧號咷痛哭引元‧楊顯之‧臨江驛劇》:「從今後忍氣吞聲,再不敢號咷痛哭。」亦作「號啕痛哭」、「嚎啕痛哭」。咷,音 ㄊㄠˊ 。

﹝清心﹞

去除雜念,使心情恬靜安寧。《資治通鑑‧卷八十‧晉紀二‧武帝咸寧五年》:「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節哀順變﹞

抑制悲哀、順應變故。語本《禮記‧檀弓下》:「喪禮,哀戚 〈注一〉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後世用為慰唁〈注二〉之詞。

◎〈注一〉哀戚:悲傷、哀痛。《三國演義‧第四回》:「居喪哀戚,言不以邪。」

◎〈注二〉慰唁:慰問死者的親屬。唁,安慰。《詩經‧鄘風‧載馳》:「載馳艇墐,歸唁衛侯。」《舊唐書‧卷一二五‧蕭復傳》:「復輒以賑貸,為有司所劾削階,朋友唁之。」唁,音 一ㄢˋ 

﹝生死有命﹞

凡事皆已命中註定,人力是無法挽回的。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抱朴子‧內篇‧對俗》:「生死有命,脩短 〈注一〉素定,非彼藥物,所能損益。」《三國演義‧第五十回》:「生死有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斬!」 

◎〈注一〉脩短:同「修短」。長與短。指物的長度或人的年歲。《抱朴子‧外篇‧清鑒》:「徐乃說其斤兩之輕重,端匹之修短。」《明‧鄭若庸‧玉玦記‧第二十五齣》:「念修短榮枯皆已定,要成仁取義,鴻毛視死何輕。」脩,通「修」。《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傳》:「老子脩道德。」

﹝理數有定﹞

天理昭彰,絲毫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天理,也是天地間之凜然正氣所賴以維繫運行的根據。理數,天理、天數。《紅樓夢‧第六十九回》:「此亦係理數應然,你我生前淫奔〈注一〉不才,使人家喪倫〈注二〉敗行〈注三〉,故有此報。」

◎〈注一〉淫奔:男女不以禮合,私相奔就。多指女子而言。《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九》:「若私下隨著 郎 君去了,淫奔之名,又羞恥難當。」《紅樓夢‧第六十六回》:「好容易等了他來,今忽見反悔,便知他在賈府中得了消息,自然是嫌自己淫奔無恥之流,不屑為妻。」

◎〈注二〉喪倫:喪失倫理綱常。喪,失去、丟掉。如:「喪盡天良」、「喪權辱國」、「垂頭喪志」。《唐‧韓愈‧上李尚書書》:「魂亡魄喪,影滅跡絕。」倫,常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說文解字》:「倫,道也。」如:「五倫」、「天倫之樂」。《孟子‧滕文公上》:「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

◎〈注三〉敗行:傷風敗俗的惡行。《鶡冠子‧卷上‧天則》:「九文循理,以省宮眾,小大畢舉,先無怨讎之患,後無毀名敗行之咎。」

﹝拔選賢奇﹞

選拔有特別才能與超凡德行的人。這句話的重點在「賢奇」兩字。喻特別不同,超乎想像之有德有能之人,將會被上天發掘與拔擢。賢,有才能德行的人。如:「聖賢」、「選賢與能」、「見賢思齊」。奇,特別、不尋常。如:「奇文」、「奇人奇事」、「稀奇古怪」、「奇貨可居」。《文選‧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唐‧杜荀鶴‧投李大夫詩》:「自小癖於詩,篇篇恨不奇。」

﹝拔選﹞

亦作「選拔」。挑選優秀的人才。如:「選拔模範學生。」《新唐書‧卷一五○‧趙憬傳》:「要官以材行,閑官以恩澤,是選拔少,優容〈注一〉眾也。」

◎〈注一〉優容:寬待、寬容。《漢書‧卷七十二‧鮑宣傳》:「上以宣名儒,優容之。」《大宋宣和遺事‧亨集》:「曹輔心在憂君,言甚鯁直,陛下不能優容,遠加竄逐。」亦作「優假」。

此次道考  天人同悲

這次道考,非常奇特。一方面在考驗有才能德行之人,是否真的經得起考驗;一方面在考驗無才無德且妄言惡口之人,並借機以大車禍造成死亡之事件來作天道之大淘汰,大整理。因此,不管是天界的神祇也好,世間的人們也好,同為此次因道考未過關而魂破靈散,且慘不忍睹的十條人命而悲痛。這次道考的範疇很廣,舉凡智考、慧考、心性考、權勢考、天命考、正統考、理數考、道德考、平等考、顛倒考等等都在裡面,可以說是曠古奇考之一。筆者有幸,能身歷其境,也衷心佩服上天的智慧。功歸造化,天下間的一切種種,還是老天爺在掌控,勢不足恃,唯德可恃;其實,若能真心誠意修行,順天而行,效法古聖先賢之法天而象地,且能大畜仁德之道,那天底下沒有什麼勢力是值得去擔心害怕的,也沒有任何東西是值得去貪婪留戀的。

﹝堅定道念﹞

如前面師尊所言之因道考而未能過關者,導致天人同悲之慟。所以,師尊以「堅定」一語,再一次鼓勵所有道親們,無論如何,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得意也好,失意也罷;有權勢地位也好,無權勢地位也罷。都不能忘記身為修行者所堅持的信念與價值層次,那就是道功與德行的建立。這裡所說的「道念」就是念茲在茲於德行的培育,不可一日或忘,二六時中,流離顛沛不改其念,榮華富貴亦不變其志。

一念之差  即墜深淵

數十年的修行,且日日月月都在聖道的薰陶之中,竟會落得魂亡魄喪,影滅跡絕,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也令人惋惜。一念之差的後果,所失去的不僅僅是這一世的短暫生命,甚至淪落於天牢而一坐千年也說不定。人身難得今已得,聖道難逢今已逢;下一次再有人身,再有得逢聖道的機會,可能就在千年以後了,可惜之至!師尊這裡用「深淵」一詞,涵義頗深,表示被考驗者被考得掉下深不見底的深壑去了,而且爬不上來。為什麼會掉下去呢?主要是一念之差啊!慎思、慎行、慎言啊!

﹝啟開智慧  崇道建德  亡靈是盼﹞

修行之路,不在書讀得多不多或好不好,在於慧性與悟性的有無。開啟智慧,需要德行來輔助,人心是非之公,在於德行之有無;德之於身,如髓之於骨,修身以培德,如骨強而髓精。遵道而行者,其德將如天地日月之光,施於萬物,則萬物同沾其澤;普於世間,則世間同歸淨土。亡靈在天之盼,希望他們的後人能以德畜仁,啟蒙智慧之根,崇尚德行之建立,不要再渾渾噩噩的修道,拿出真心與誠意來修行。

﹝表文﹞

原義為向朝庭上表奏文。此處喻指向上天表奏之文。《三國演義‧第十一回》:「謙曰:『今天下擾亂,王綱 〈注一〉不振,公乃漢室宗親,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邁無能,情願將徐州相讓。公勿推辭。謙當自寫表文,申奏朝廷。』」

◎〈注一〉王綱:天子的政教。《文選‧揚雄‧劇秦美新》:「是以帝典闕而不補,王綱弛而未張。」

﹝用心良苦﹞

極費心思,用意深遠。

﹝果位﹞

喻真實修行的成果與地位。為佛教用語。果,原義指植物所結的實。如:「水果」、「乾果」。喻結成其果,表示修行有所成就。

﹝歸正﹞

重返於正道。「歸正」一語,在此有二義:一、在一貫道中主要是指從師母金線道〈假的一貫道〉退出脫離,而重新向上天上奏表文,重新在師尊所嫡傳之正脈一貫道佛壇中求道。二、從邪途轉向正途。《水滸傳‧第七十九回》:「你們若如此疑心時,如何能夠歸正?」

※觀天然古佛訓諭後感言:

師尊從「此次道考,天人同悲」開始,繼而要求道親們「堅定道念」,接著再以亡靈的口吻及立場,對現場的道親及當事人家屬加上「崇道建德」一語,最後再以亡靈要求家裡佛壇須「歸正」為總結;這就是上天大慈大悲,師尊慈天憫人的最完美展現。師尊從頭至尾沒有責備過亡靈一句話;對亡靈的所作所為,也只是以「毀謗自滅亡」一語輕描淡寫帶過,而且更稱亡靈之「辦事員」身份為「果位」,主要是慰藉當事人家屬的傷痛,以及對求天道可以回理天成仙成佛給予道親們信心的呼喚與期盼。師尊的苦口婆心,一勸再勸,以及語帶玄機,其實筆者都看到了,也理解上天與師尊的用心良苦。只是當事人家屬看到了嗎?現場所有點傳師看到了嗎?所有現場道親看到了嗎?

毀謗自滅亡」是一句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的天律「判決書」;而「借機大淘汰」更是直接打入天牢的「執行書」。各位想一想,被上天「借機」而「大淘汰」的亡靈,他們的靈體會到哪裡去?他們的功果,是否得受「果位」之尊稱?亡靈家屬因傷痛而看不懂其中暗藏之涵義,尚情有可原,難道說點傳師們也看不出來嗎?怪不得亡靈們請師尊轉告家屬以及所有道親們要「啟開智慧」,要「崇道建德」,都是有所暗示與涵義的,只是天機天意不可洩露,不能明講,因為有人會因真相被揭露而心退道念與道志。所以師尊加了一句「堅定道念」的訓語,就是已經知道有些人已經「退其道念」了;而師尊不忍心坐視其退,坐視其墜,所以一再叮嚀囑咐,這就是上天的慈悲啊!

                         

※以下為亡靈結緣開始:

靜修院辦事員  鍾○妹

﹝寒來暑往春復秋  夕陽西下水東流﹞

本句原出於「秦王符堅墓碑」上所載,原文為「暑往寒來春復秋,夕陽西下水東流,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閒花滿地愁。」所不同的是,亡靈鍾○妹將「暑往寒來〈注一〉」改為「寒來暑往」,不過在義譯上都是一樣的。後世將此句以「醒世詩」之常用狀態而流傳於世;意為「慨嘆古往朝代之興衰,如同春天與秋天之更迭,既易且速;而被更迭的各個朝庭之功過、歷史、人物、事績等等,也如同夕陽西下與江水東流般,都是由盛且衰,且一去不復往的。」也有隱喻為人在世的歲月與功過等等,不在這一世有所作為的話,那「水東流」之喻,將出現在自己的身上。亡靈用此詩句意有所指,各位不妨細心參悟。

◎〈注一〉暑往寒來:夏天過去,冬天到來。語本《易經‧繫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泛指時光流逝。《宋‧彭耜‧喜遷鶯‧吾家何處詞》:「細風斜雨,斷煙芳草,暑往寒來幾度。」《明‧湯顯祖‧南柯記‧第三十一齣》:「暑往寒來春復秋,夕陽西下水東流。」亦作「暑來寒往」。

﹝寒來暑往﹞

時光流逝。《宋‧張掄‧阮郎歸‧寒來暑往幾時休詞》:「寒來暑往幾時休,光陰逐水流。」

﹝撩人客思是鄉音  望對家鄉心憂憂﹞

對於一個離家而寄旅於外的人,最讓人引起懷念的就是鄉音,亡靈以這句話來表示內心的感受。此時面對在場所有的道親,亡靈的第一個感觸就是看到了鄉土親人都沒變,一切如舊,唯有自己色身已滅,時不我予了。接著對著家鄉的親朋好友以及在場道親,說出了「心憂憂〈注一〉」的深切感言。為什麼「望對家鄉」會「心憂憂」呢?如果說以「辦事員」的身份及職位,而真的得到了「果位」的話,那麼對於「成住壞空」、「緣起緣滅」、「生離死別」早就不住於心了,還會纏縛著「心憂憂」這個念頭嗎?亡靈在「心憂憂」著什麼事呢?筆者可以感受理解亡靈說的「心憂憂」之嘆,不知各位道親看了這一句「心憂憂」之後,感受如何?

◎〈注一〉心憂憂:內心有無限的憂愁與擔心。憂,發愁、擔心。如:「杞人憂天」。《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唐‧李白‧梁甫吟》:「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撩人﹞

逗引人、引動人。

﹝客思﹞

寄旅於外的人所最懷念的事。喻亡靈本身離開人間後的心裡感受。客,寄旅於外的人。《唐‧王維‧ 九月九日 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唐‧杜甫‧中夜詩》:「長為萬里客,有媿百年身。」思,想念、懷念。如:「思親」、「思家」。《唐‧李白‧靜夜思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鄉音﹞

家鄉的土音。《北齊書‧卷三十五‧裴讓之傳》:「楊愔每稱歎云:『河東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無鄉音。』」《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注一〉摧。」

◎〈注一〉鬢毛:兩鬢上的毛髮。

﹝法駕﹞

道教稱神仙聖家的鑾駕。

﹝鏡花水月﹞

鏡中的花,水裡的月。比喻空幻不實在。《鏡花緣‧第一回》:「小仙看來即使所載竟是巾幗〈注一〉,設或無緣,不能一見,豈非『鏡花水月』,終虛所望麼?」亦作「水月鏡花」、「水月鏡像」。

◎〈注一〉巾幗:古代婦女用以覆髮的頭巾和髮飾。《新唐書‧卷二二○‧東夷傳‧高麗傳》:「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幗。」《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孔明乃取巾幗并婦人縞素之服,盛於大盒之內,修書一封,遣人送至魏寨。」後用巾幗代稱女子。《聊齋志異‧卷二‧巧娘》:「此丈夫而巾幗者,何畏之?」《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你看!他不過是個巾幗,還曉得看詩。怎有個鶯脰湖大會大作詩的呢?」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