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守仁‧瘞旅文》本文語出《四部叢刊》本《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五》
【原文】第一段
維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注一〉云自京來者,不知其名氏,攜一子一僕,將之任,過龍場,投宿土苗〈注二〉家。予從籬落〈注三〉間望見之,陰雨昏黑,欲就問訊〈注四〉北來事,不果。明早,遣人覘〈注五〉之,已行矣。薄午〈注六〉,有人自蜈蚣坡來,云:「一老人死坡下,傍兩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傷哉!」薄暮〈注七〉,復有人來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歎。」詢其狀,則其子又死矣。明早,復有人來云:「見坡下積屍三焉。」則其僕又死矣。嗚呼傷哉!
【譯義】第一段
在大明正德四年秋季某月初三日,有一名吏目從北京來到這裏,不知他姓甚名誰。身邊帶著一個兒子、一個僕人,將要上任,路過龍場,投宿在一戶苗族人家。我從籬笆中間望見他,當時陰雨昏黑,想靠近他打聽北方的情況,沒有實現。第二天早晨,派人去探視,他已經走了。近午時刻,有人從蜈蚣坡那邊來,說:「有一個老人死于坡下,旁邊兩人哭得很傷心。」我說:「這一定是吏目死了,可悲啊!」傍晚,又有人來說:「坡下死了兩個人,旁邊一人坐著歎息。」問明他們的情狀,方知他的兒子又死了。第二天,又有人來說:「看到坡下堆了三具屍體。」那麼,他的僕人又死了。唉,令人傷心啊!
【注釋】第一段
◎〈注一〉吏目:古官名。元於儒學提舉司及各州設吏目為參佐官。明之翰林院、太常寺、太醫院,留守、安撫、招討、市舶、鹽課諸司及都指揮司、各長官司、各千戶所、各州均有設置。清唯太醫院、五城兵馬司及各州置之。其職除太醫院吏目與醫士類似外,其餘或掌文書,或佐理刑獄及官署事務。《紅樓夢‧第八三回》:「賈赦道:『方才風聞宮裏頭傳了一個太醫院御醫,兩個吏目去看病。』」《官場現形記‧第四三回》:「新選蘄州吏目隨太爺特來稟見。」
◎〈注二〉土苗:土著苗族。
◎〈注三〉籬落:用竹條或木條編成的柵欄。亦稱為「籬笆」。《明‧王守仁‧瘞旅文》:「予從籬落間望見之,陰雨昏黑,欲就問訊北來事,不果。」
◎〈注四〉問訊:詢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注五〉覘:窺視、觀察。《左傳‧成公十七年》:「公使覘之,信。」《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是以師曠覘風於盛衰,季札鑒微於興廢,精之至也。」音 ㄓㄢ 。
◎〈注六〉薄午:近午。薄,迫近、接近。《文選‧李密‧陳情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注七〉薄暮:傍晚,太陽將落的時候。《唐‧王維‧桃源行》:「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唐‧杜甫‧對雪詩》:「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
【原文】第二段
念其暴骨〈注一〉無主〈注二〉,將二童子持畚鍤〈注三〉往瘞〈注四〉之,二童子有難色〈注五〉然。予曰:「嘻!吾與爾猶彼也!」二童憫然〈注六〉涕下,請往。就其傍山麓為三坎,埋之。又以只雞、飯三盂,嗟籲〈或作吁〉〈注七〉涕洟〈注八〉而告之曰:「嗚呼傷哉!繄〈注九〉何人?繄何人?吾龍場驛丞餘姚王守仁也。吾與爾皆中土之產,吾不知爾郡邑〈注十〉,爾烏為乎來為茲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鄉,遊宦〈或作游宦〉〈注十一〉不逾千里。吾以竄逐〈注十二〉而來此,宜也。爾亦何辜〈注十三〉乎?聞爾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爾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為乎以五斗而易爾七尺〈注十四〉之軀?又不足,而益以爾子與僕乎?嗚呼傷哉!爾誠戀茲五斗而來,則宜欣然〈注十五〉就道〈注十六〉,烏為乎吾昨望見爾容,蹙然〈注十七〉蓋不勝其憂者?
【譯義】第二段
想到他們的屍骨暴露在荒野,無人認領,於是我就帶著兩個童僕,拿著畚箕和鐵鍬,前去埋葬他們,兩名童僕臉上流露出為難的表情。我說:「唉,我和你們,本像他們一樣啊!」兩名童僕憐憫地淌下眼淚,要求一起去。於是在旁邊的山腳下挖了三個坑,把他們埋了。隨即供上一隻雞、三碗飯,一面歎息,一面流著眼淚鼻涕,向死者祭告說:「唉,悲傷啊!你是什麼人,什麼人啊?我是此地龍場驛的驛丞、餘姚王守仁呀。我和你都生長在中原地區,我不知你的家鄉是何郡何縣,你為什麼要來做這座山上的鬼魂啊?古人不會輕率地離開故鄉,外出做官也不超過千里。我是因為流放〈這裏謂貶斥〉而來此地,理所應當。你又有什麼罪過而非來不可呢?聽說你的官職,僅是一個小小的吏目而已,薪俸不過五斗米,你領著老婆孩子親自種田就會有了,為什麼竟用這五斗米換去你堂堂七尺之軀?又為什麼還覺得不夠,再加上你的兒子和僕人啊?唉,太悲傷了!你如真正是為留戀這五斗米而來,那就應該歡歡喜喜地上路,為什麼我昨天望見你皺著額頭、面有愁容,似乎承受不起那深重的憂慮呢?
【注釋】第二段
◎〈注一〉暴骨:暴露屍骨,未加收埋。《戰國策‧秦策四》:「首身分離,暴骨草澤。」
◎〈注二〉無主:沒有主人。《呂氏春秋‧異用》:「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聞於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無主矣。』」《唐‧許棠‧成紀書事詩之一》:「滿野多成無主塚,防邊半是異鄉人。」《元史‧許衡傳》:「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危坐樹下自若。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此無主。』衡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
◎〈注三〉畚鍤:挖運泥土的器具。引申為土建之事。《晉書‧卷一○七‧石季龍載記下》:「於是窮驕極侈,勞役繁興,畚鍤相尋,干戈不息。」或作「畚插」。鍤,即鍬。挖土的工具。如:「利鍤」。《漢‧劉熙‧釋名‧釋用器》:「鍤,插也。插地起土也。」《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上》:「父子兄弟負籠荷鍤。」音 ㄔㄚˊ 。
◎〈注四〉瘞:掩埋。《唐‧李洞‧斃驢詩》:「蹇驢秋斃瘞荒田,忍把敲吟舊竹鞭。」《聊齋志異‧卷九‧愛奴》:「夫人未出閣時,便從服役,夭殂瘞此。」音 一ˋ 。
◎〈注五〉難色:為難的表情。《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衛朝奉見頭次索價太多,故作難色;今又減了二百之數,難道還有不願之理?」
◎〈注六〉憫然:感傷的神情。《唐‧白居易‧琵琶行‧序》:「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唐‧陳鴻‧長恨傳》:「言訖憫然,指碧衣取金釵鈿合,各折其半,授使者曰:『為我謝太上皇,謹獻是物,尋舊好也。』」
◎〈注七〉嗟籲:傷感長歎。《唐‧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耽眠稀醒素,憑醉少嗟籲。」《元‧張可久‧一半兒•落花曲》:「枝上翠陰啼鷓鴣。謾嗟籲,一半兒因風,一半兒雨。」《清‧秋瑾‧精衛石彈詞》:「婚姻已定難更改,空自嗟籲氣惱添。」亦作「嗟吁」。
◎〈注八〉涕洟:鼻涕和眼淚。目出為涕,鼻出為洟,即指眼淚鼻涕。這裏謂哭泣。《禮記‧檀弓上》:「主人深衣練冠,待于廟,垂涕洟。」《清‧夏敬觀‧八聲甘州‧聽愁霖一陣打窗來詞》:「江擁涕洟入海,楚夢總無邊。誰管湯湯水?漸蹴吳天。」亦作「涕泗」。洟,鼻涕。《文選‧馬融‧長笛賦》:「僬眇睢維,涕洟流漫。」音 一ˊ 。
◎〈注九〉繄:是。《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宋‧蘇軾‧喜雨亭記》:「一雨三日,繄誰之力。」音 一 。
◎〈注十〉郡邑:郡與邑。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下置邑,相當於現今的省與縣。《唐‧柳宗元‧封建論》:「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
◎〈注十一〉遊宦:泛指外出求官或作官。《漢書‧地理志下》:「及司馬相如遊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於世,鄉黨慕循其跡。」《後漢書‧王符傳》:「自和安之後,世務遊宦,當塗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晉‧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之二》:「遊宦久不歸,山川脩且闊。」《宋‧李發先‧游宦紀聞‧跋》:「蚤從雲臺史君遊宦入蜀,見聞已不凡矣。」《清‧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四》:「唐之詩人,惟陳子昂、張說、高適集中間有幽州之作,此外遊宦於茲土者寡。」
◎〈注十二〉竄逐:放逐。《唐‧李白‧贈別鄭判官詩》:「竄逐勿復哀,慚君問寒灰。」《大宋宣和遺事‧元集》:「將三苗竄逐於三危田地,將鯀誅殛於羽山田地。」
◎〈注十三〉何辜:何罪,有什麼罪。《三國魏‧曹丕‧燕歌行》:「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清‧方授‧夜悲歌之一》:「天乎我何辜?雙親離別久。」
◎〈注十四〉七尺:成人身高約古尺七尺。故常用以指成年男子的身軀。《南朝梁‧沈約‧齊太尉王儉碑》:「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唐‧李頎‧古意詩》:「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注十五〉欣然:喜悅的樣子。《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前單于慕化鄉善稱弟,遣使請求和親,海內欣然,夷狄莫不聞。」《三國演義‧第一回》:「玄德等欣然領軍前進,直至大興山下,與賊相見。」
◎〈注十六〉就道:起程、上路。《魏書‧卷八十二‧常景傳》:「是時詔下三日,戶四十萬狼狽就道。」《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七》:「明日高公曉得崔俊臣沒人伏侍,贈他一奴一婢,又贈他好些盤纏,當日就道。」
◎〈注十七〉蹙然:憂愁的樣子。《明‧劉元卿‧賢奕編‧多憂》:「楊文廣圍困柳州城中,內乏糧餉,外阻援兵,蹙然踊歎不已。」蹙,音 ㄘㄨˋ 。
【原文】第三段
夫衝冒霜露〈注一〉,扳援〈注二〉崖壁〈注三〉,行萬峰之頂,饑渴勞頓〈注四〉,筋骨疲憊〈注五〉,而又瘴癘〈注六〉侵其外,憂鬱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吾固知爾之必死,然不謂若是其速,又不謂爾子、爾僕,亦遽然奄忽〈注七〉也。皆爾自取,謂之何哉?吾念爾三骨之無依而來瘞耳,乃使吾有無窮之愴也。嗚呼傷哉!縱不爾瘞,幽崖〈注八〉之狐成群,陰壑〈注九〉之虺如車輪,亦必能葬爾於腹,不致久暴爾。爾既已無知,然吾何能為心乎?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三年矣;歷瘴毒〈注十〉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注十一〉也。今悲傷若此,是吾為爾者重,而自為者輕也,吾不宜復為爾悲矣。
【譯義】第三段
一路上常冒著霧氣露水,攀援懸崖峭壁,走過萬山的峰頂,饑渴勞累,筋骨疲憊,又加上瘴癘侵其外,憂鬱攻其中,難道能免於一死嗎?我固然知道你會必死,可是沒有想到會如此之快,更沒有想到你的兒子、你的僕人也會很快地死去。這都是你自己找來的呀,還能說什麼呢?我不過是憐念你們三具屍骨無所歸依才來埋葬罷了,卻使我引起無窮的感愴。唉,悲痛啊!縱然不葬你們,那幽暗的山崖上狐狸成群,陰深山谷中粗如車輪的毒蛇,也一定能夠把你們葬在腹中,不致長久的暴露。你已經沒有一點知覺,但我又怎能安心呢?自從我離開父母之鄉來到此地,已經三個年頭。歷盡瘴毒而能勉強保全自己的生命,主要是因為我沒有一天懷有憂戚的情緒啊!今天忽然如此悲傷,乃是我為你想得太重,而為自身想得很輕啊。我不應該再為你悲傷了!
【注釋】第三段
◎〈注一〉霜露:霜和露水,兩詞連用常不實指,而比喻艱難困苦的條件。《宋•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注二〉扳援:攀著他物向上或向前。《唐‧陸龜蒙‧蟹志》:「漁者緯蕭承其流而障之,曰蟹斷,斷其江之道焉爾,然後扳援越軼,遯而去者十六七。」《宋‧蘇轍‧許州留別頓主簿詩》:「歸路逢僧蹔容與,登山無力強扳援。」《明‧方孝孺‧游清泉山記》:「縱偶登之,手疲於扳援而趾病於踐履。」
◎〈注三〉崖壁:山崖的陡立面。《唐‧杜甫‧鄭典設自施州歸詩》:「孟冬方首路,強飯取崖壁。」《明‧王守仁‧瘞旅文》:「夫衝冒霜露,扳援崖壁,行萬峰之頂,飢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瘴癘侵其外,憂鬱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
◎〈注四〉勞頓:勞累疲倦。《唐‧陸贄‧賜吐蕃宰相尚結贊書》:「卿涉遠而來,當甚勞頓。」《三國演義‧第一一七回》:「我軍涉險而來,甚是勞頓,且當休養數日,然後進兵。」或作「勞悴」、「勞瘁」。
◎〈注五〉疲憊:極為疲勞困倦。《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曹操之眾,遠來疲憊。」《福惠全書‧卷十一‧刑名部‧審訟》:「有老邁之人,令起立郎下,衰年筋骨疲憊。」
◎〈注六〉瘴癘:人因接觸到山林間溼熱蒸發毒氣所生的疾病。《唐‧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詩》:「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唐‧杜甫‧夢李白詩》:「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注七〉奄忽:倏忽、忽然。《文選‧馬融‧長笛賦》:「奄忽滅沒,曄然復揚。」《文選‧古詩十九首‧迴車駕言邁》:「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注八〉幽崖:幽深的崖岸。《文選•江淹‧雜體詩‧效魏文帝「遊宴」》:「緑竹夾清水,秋蘭被幽崖。」《李周翰‧注》:「幽崖,深岸也。」崖,一本作「涯」。
◎〈注九〉陰壑:幽深的山谷,背陽的山谷。《唐‧宋之問‧太平公主池山賦》:「陽崖奪景,陰壑生風。」《宋‧陸游‧過大蓬嶺度繩橋至杜秀才山莊詩》:「濕雲朝莫雨,陰壑古今風。」《清‧黃鷟來‧秋日雨晴過張星文草草堂詩》:「陰壑浮虛光,秋林透疏影。」
◎〈注十〉瘴毒:瘴氣毒霧。《唐‧韓愈‧祭湘君夫人文》:「愈以罪犯黜守潮州,懼以譴死,且虞海山之波霧瘴毒為災以殞其命。」《宋‧葉適‧周鎮伯墓誌銘》:「龍巖瘴毒深厚。」《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改春州為縣》:「春州瘴毒可畏,凡竄逐黥配者必死。」
◎〈注十一〉戚戚:憂懼貌;憂傷貌。《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何晏集解‧引鄭玄曰》:「長戚戚,多憂懼。」《漢書•韋玄成傳》:「今我度茲,戚戚其懼。」《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宋‧李清照‧聲聲慢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原文】第四段
吾為爾歌,爾聽之!歌曰:『連峰〈注一〉際天〈注二〉兮飛鳥不通,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異域殊方〈注三〉兮環海之中。達觀〈注四〉隨寓〈或作隨遇〉〈注五〉兮奚必予宮。魂兮魂兮無悲以恫〈注六〉!』又歌以慰之曰:『與爾皆鄉土之離兮,蠻之人言語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於茲兮,率爾子僕,來從予兮。吾與爾遨以嬉兮,驂紫彪而乘文螭〈注七〉兮,登望故鄉而噓唏兮。吾苟獲生歸兮,爾子爾僕尚爾隨兮,無以無侶悲兮!道傍之塚累累兮,多中土之流離兮,相與呼嘯而徘徊兮。餐風飲露,無爾饑兮!朝友麋鹿,暮猿與棲兮。爾安爾居兮,無為厲於茲墟兮!』」
【譯義】第四段
我來為你唱歌,你請聽著。我唱道:『連綿的山峰高接雲天啊,飛鳥不通。懷念家鄉的遊子啊,不知西東。不知西東啊,頂上的蒼天卻一般相同。地方縱然相隔甚遠啊,都在四海的環繞之中。豁達的人到處為家,又何必守住那舊居一棟。魂靈啊,魂靈啊,不要悲傷,不要驚恐!』再唱一隻歌來安慰你:『我與你都是離鄉背井的苦命人啊,蠻人的語言誰也聽不懂,性命沒指望啊,前程一場空。假使我也死在這地方啊,請帶著你子你僕緊相從。我們一起遨遊同嬉戲,其樂也無窮;駕馭著紫虎啊,乘坐五彩龍;登高望故鄉啊,放聲歎息長悲慟。假使我有幸能生還啊,你尚有兒子僕人在身後隨從;不要以為無伴侶啊,就悲悲切切常哀痛。道旁累累多枯塚啊,中原的遊魂臥其中,與他們一起呼嘯,一起散步從容。餐清風,飲甘露啊,莫愁饑餓腹中空。麋鹿朝為友啊,到晚間再與猿猴棲一洞。安心守分居墓中啊,可不要變成厲鬼村村寨寨亂逞兇。』」
【注釋】第四段
◎〈注一〉連峰:連綿的山峰。《南朝宋‧謝靈運‧會吟行》:「連峯競千仞,背流各百里。」《北周‧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橫階仍鑿澗,對戶即連峰。」《宋‧蘇轍‧遊太山•四禪寺詩》:「古寺依巖根,連峯轉相揖。」
◎〈注二〉際天:接近天際。《明‧王守仁‧瘞旅文》:「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
◎〈注三〉異域殊方:亦作「殊方異域」。遠方、他鄉、外國。《明史‧卷三三二‧西域傳四‧坤城傳》:「自是,殊方異域鳥言侏儷之使,輻輳闕廷。」
◎〈注四〉達觀:謂一切聽其自然,隨遇而安。《晉‧陸雲‧愁霖賦》:「考幽明於人神兮,妙萬物以達觀。」《南朝宋‧羅含‧更生論》:「達觀者所以齊死生,亦云死生為寤寐,誠哉是言!」《唐‧元稹‧遣病詩》:「持謝愛朋友,寄之仁弟兄。吟此可達觀,世言何足聽。」
◎〈注五〉隨寓:隨寓而安之簡稱。能安於所處的環境。《朱子語類‧卷十四‧大學‧經上》:「安,謂隨所寓而安,蓋深於靜也。」亦作「隨遇而安」。
◎〈注六〉恫:驚恐。《明‧王守仁‧瘞旅文》:「魂兮魂兮無悲以恫!」
◎〈注七〉文螭:有文彩的螭龍。《晉‧王鑒‧七夕觀織女詩》:「六龍奮瑤轡,文螭負瓊車。」《唐‧李頎‧二妃廟送裴侍御史桂陽詩》:「回雲迎赤豹,飈雨驟文螭。」《明‧何景明‧九詠》:「靈之車兮倚桂旗,駕玉駟兮驂文螭。」
※本篇文章選自《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五,作於一五零九年(正德四年),這時作者被貶於龍場驛已是第三個年頭了。瘞就是埋葬。該文是作者埋葬三個客死在外的異鄉人以後所作的一篇哀祭文。這三個異鄉人,僅為了微薄的薪俸而萬里奔走,終於暴死異鄉。他們與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卻寫得相當深切,其關鍵是作者被貶龍場驛,其景況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藉以抒發自己被貶異域的淒苦哀傷之情。但作者能「達觀隨寓」,終於生活下來了。這既是實情,也是作者的自寬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