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簡介】
老子〈約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前五百年〉,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認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